大街小巷平平整整,房前屋后干干净净,庄里庄外郁郁葱葱,行走在经济开发区各村,彷如置身于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画卷之中。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斐然成果,在这一处处美景中展露无遗。
“开发区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能取得这样的效果,靠的是机关干部和村干部们的共同努力。”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国卫兵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尤其是我们的村干部,他们是真正把这项工作当成自家的事来干。”
国卫兵的话,在记者入村采访时得到了印证。经济开发区沈家村书记、主任沈金磊,将自己经营得红红火火的企业交给爱人打理,每天一门心思扑在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一线。修路用的混凝土不够了,他就用企业担保拉来一车。石门村在清理村内乱搭乱建和小菜园时,部分村民思想上有疙瘩,村“两委”成员就挨家挨户做工作,并带头清理自己家和亲戚家的乱搭乱建。不出三天,全村的窝棚、旱厕和小菜园就基本清理干净了,而村干部们手上的水泡却不知道磨破了多少层。隋家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村内卫生死角也较多。但在此次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中,村干部带头出钱出力,广大村民踊跃参与,对村内积存多年的垃圾进行了集中清理整治,其中最大的一个垃圾堆整整清理了两天。
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既要苦干,更要巧干。北谢村在村内绿化过程中,将原先村民们自己在路边种的葡萄、石榴树、柿子树等基本都保留了下来,从而节省了一笔可观的绿化费用。南谢村将整修道路时拆下来的旧路沿石又用到了新路上,村“两委”成员和村民也自发上阵,帮助工人干活。“一个壮劳力一天就能省下一百三十四块工钱。”晒得黝黑的南谢村书记、主任李树滨告诉记者。在南谢村,记者还亲眼目睹了这样令人动容的一幕:一位村民主动将两万元现金送到村委,作为村里修路的费用。“你干得像样,大伙就会拥护你,因为他们知道,你是在给全村老百姓办好事。”李树滨欣慰地对记者说。
截至目前,经济开发区已建成垃圾中转站1处,配备垃圾清运车辆4台、密闭垃圾箱97个、扫保专用三轮车45辆,配齐保洁员45名,累计投入1100余万元,清运垃圾4.37万立方米,栽种各类绿化苗木21万株,硬化道路15.2万平方米,粉刷墙面26万平方米,安装路灯685盏,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基本实现了全覆盖,环境卫生长效机制初步形成。然而,国卫兵的目光却不仅仅局限于此。“今年是打基础的一年,明年我们还要继续巩固提高,争取各村在后年都建成高标准的‘美丽乡村’。”谈及未来,国卫兵满怀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