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区文化新闻出版局把加快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重要民生工程,以群众满意为最高目标,努力改善群众文化生活条件,着力在文化设施建设和群众文化生活两方面求实效、下功夫,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改善群众文化生活条件。近年来,区文化新闻出版局连续实施了文化阵地、百家书屋、电子阅览室建设等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按照国家一级馆标准建设的图书馆、文化馆已于6月1日免费为市民开放。图书馆面积3200平方米,设有成人阅览区、少儿阅览区、电子阅览室、自习室等12个功能区,460个坐席,藏书容量20万册。新购第一批3万册图书已编目上架,文化馆设有16个功能室,可同时容纳600人进馆活动,免费开设的舞蹈、声乐、器乐、书画等十个主题艺术班次,已陆续对外招生培训。在全区8个镇、街道全部建成综合文化站,194个村(社区)均建有文化活动场所,农家书屋在全市率先实现全覆盖,一类文化大院达到40%以上,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构架初步完善。
加大文化活动品质数量,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每年制定《周村区年度文化活动安排意见》,打造了以春节元宵节民间艺术展演、春节大舞台广场文艺演出、"幸福周村"群众文化艺术节、"和谐之声"歌手大赛、金周戏曲票友大赛等为代表的十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其中,元宵节活动每年吸引滨州地区及周边区县参与群众达十万人以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品牌,被专家誉为"周村现象"。连续三年组织民间剧团下乡演出,累计组织50多支业余文艺团队,赴全区330个演出点,完成集中演出1500余场次,受益群众达到60余万人次,实现了农村群众一季度看上一场文艺演出的目标,有效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强化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创新实施“一村一名文体指导员”工程,以选聘基层文化志愿者为抓手,本着"区聘、镇管、村使用"的原则,从基层文化骨干中选拔聘任156名文化能人,担任村级文化指导员,以志愿者的形式,负责组织辖区内的群众文化活动、文艺辅导,管理辖区内的文化设施等职责,成为村级文化活动领头人,形成了一名文体指导员带起了一支文艺队伍,带活了一个村的文化活动,搭建了一处弘扬先进文化主阵地的良好局面,有效破解基层文化工作无人干事的问题。通过几年的实践和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1+3"网格化管理模式,并荣获首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充分发挥文化馆、图书馆培训职能,实行基层文化辅导员制度,采取包片负责、"菜单式"培训等方式,深入基层年均组织辅导培训班20期以上,培训业余文艺骨干600人以上,有效壮大了基层文化队伍。以实施精品工程为抓手,公共文化生产供给力不断提升,电视剧《旱码头》获得省第十届文艺精品工程奖,央视四套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在我区王村镇万家村拍摄的《万家村--立德树人》,以及今年春节期间央视拍摄播出的《周村最炫丝绸风》,播出后社会反响强烈。
突出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弘扬地区传统文化特色。大力实施乡村记忆工程,文物保护工作取得明显进步。李家疃村列入全国首批51个重点保护的传统村落,实施全面保护,并与周村大街博物馆群共同被确定为全省首批乡村记忆工程试点单位。目前,李家疃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到位资金1600万元,修复工程进展顺利。组织开展了第三次全区田野文物普查工作,共普查地上地下不可移动文物254处,其中省级文保单位7处、市级文保单位49处,理清了我区文物家底,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保护。以加快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后投资建设了以周村烧饼展馆、福王红木博物馆为代表的非遗博物馆群和以锦灰堆、周家老染坊为代表的非遗项目传习所群,周村烧饼有限公司入选全省首批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取得突破性进展。今年4月,省级非遗项目"锦灰堆"传承人应邀赴塞尔维亚举办画展进行文化交流,传统文化走向了世界。截止目前,我区共有国家级名录2项、省级名录7项、市级名录17项、区级项目58多项。
文化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我们将特别注重和群众需求的有效对接,以需定供,让群众在家门口有一种触手可及的文化感受和生活体验,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一是继续加大文化惠民力度。做好文化馆、图书馆新馆运营,免费向群众开放,提升城市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在现有基础上,再新建、提升30处村级文化大院、20处农家书屋,进一步丰富提升基层文化资源。精心组织"幸福周村"群众文化艺术节、第三届广场舞大赛等十大群众文化活动,集中组织下乡演出420场,树立特色群众文化品牌。二是构建先进文化传播服务体系。开设以弘扬传统文化、传播社会正能量,讲好周村故事为主题的文化大讲堂,组织宣讲人员进书馆、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行文化讲座120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讲好周村故事,激发广大群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三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索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常态化普查工作机制,加强"鲁商"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阐发,通过“图书馆+书院”的服务模式,打造传统文化弘扬阵地。充分利用商埠文化、丝绸文化、老字号文化、民俗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更大力度、更大范围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群和传习所,为非遗保护传承提供更加优质的载体。继续加强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积极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四要系统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修复。以李家疃传统村落保护工程为统领,深入推进“乡村记忆工程”,扎实做好李家疃、万家等古建筑群的保护修复工作,推动石氏庄园、毕自严故居等重点文物保护项目的实施。发挥项目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建设以万家古村落、石氏庄园、韩家窝、毕自严故居、马耀南故居为代表的村史馆群,实现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展示工作相得益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