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家村:第一书记开出致富“药方” | |||
|
|||
|
|||
隋家村位于城北路街道西北部,村民以务农为主,耕地面积350亩。该村曾是个集体收入仅3万元左右的薄弱村,两年前,区粮食局派驻张大恩到村任第一书记。两年来,张大恩成了“隋家村人”,现在他不仅是第一书记,还成了丹参种植“专家”。
来到隋家村,脱贫攻坚、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增长成了张大恩的头等大事。通过土地租赁、清理合同,隋家村集体经济由原来的3万元达到现在的7万元。发现该村土壤很适合丹参生长,张大恩多次前往外地考察,联系种植合作社,自驾将一万株丹参苗拉到村里,动员村民拿出试验田种植丹参,他的努力让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村民梁玉娟是第一个提出要种丹参的人,但一开始她也有些许忐忑。“张书记来到村里帮我们改善了村容村貌,规范了村务管理,我们感激在心,所以当他提出改善种植结构,尝试种丹参的时候,我立马报了名。”梁玉娟说,但是当时她自己心里也没底,所以只拿出了八分地作为试验田种植丹参。“现在我的丹参已经从八分地扩展到40亩了。”梁玉娟说,丹参苗较矮,便于浇灌,并且不需要打药,偶尔有小蜜虫也不影响其生长。和普通农作物相比,种丹参操心少,需要的人力也少。种植过程中,如果使用地膜,丹参田里连杂草都很少,两个劳力一天就能为10亩地的丹参除草。梁玉娟算了一笔账:种小麦需要经过耕种、浇灌、打药、收割、晾晒等步骤,按亩毛收益千元计算,除去各种成本,一亩小麦纯收入能有500元就不错了。种植丹参不仅省时省力省人工,而且丹参从头到脚都是宝,丹参花蜜富含多种氨基酸、活性酶,是滋补佳品,叶子可以吃,也可以制茶,根茎作药用。保守计算,种植丹参每亩收入可达5000元。 现在,梁玉娟已经把名下的蔬菜种植合作社改成了药材种植合作社,承包的120亩地中,已有40余亩改种丹参。在她的影响下,村民李大爷也在今年种植了4亩丹参。在张大恩的协调下,附近乡镇农业合作社的工作人员也和村民们建立了联系,丹参的销路不用愁了。 让丹参种植规范化、规模化,是张大恩的心愿。“村里的土壤很适合丹参生长,如果能大规模种植,再开设加工厂,那村民们就能彻底脱贫了。”说这话时,张大恩眉头完全舒展开来,露出了开心的微笑。今年的丹参丰收后,张大恩准备在村里推广农村种植合作社,让更多的村民共同走上致富路。在种植丹参的基础上,他又积极对接安徽药材商,引入了白芷种植项目。田间地头,这个黝黑微胖的汉子在查看丹参长势时,和种丹参的村民并无二致。在张大恩的带领下,隋家村药材种植多样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征程已经起航。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