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校姓党 改革赋能助力党员教育培训 | |||
|
|||
|
|||
今年以来,区委党校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校办校治校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贯彻落实省市区党校工作座谈会精神,坚持党校姓党、质量立校、从严治校,以改革为发展赋能,助力党员干部培训工作。 以“招牌课”推进教学供给侧改革。为提高教学水平,切实发挥党校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主阵地”功能,区委党校自2019年开始实施“招牌课”工程,大力推进教学供给侧改革。班子成员在内的全体教职工根据个人专业特长、研究方向选取授课专题,经立项、试讲、反复打磨完善,精心烹制“色、香、味”俱全的“招牌课”。目前全体教职工已完成30余个教学专题储备,涵盖多个领域,逐步形成融“新、深、精”于一体、全面丰富的课程体系。今年7月,组织专职教师教学观摩点评会,真枪实弹检验教学改革成效。10位专职教师登台亮相展“本领”,7位专家评委犀利点评支“高招”,在浓浓“火药味”中淬炼核心能力,业务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同时,不断探索教育培训模式的改革创新,新挂牌成立马耀南故居、万家村等3个现场教学基地。 以“专业组”完善党校教学管理。结合党校自身特点和需求,深入探索党校管理工作新路径,成立了教学、科研、行政后勤三个校务管理专业组,实行业务和行政两条线管理,吸收所有教职工分别参与相应的专业组,把民主管理理念制度化、具体化,显著调动了职工教师的积极性。各专业组从规范管理流程、细化管理措施、提升管理效能出发,完善党校各项工作制度、流程,对各项重点业务工作加以规范,保证工作运行的整体性、协同性、顺畅性。为推动工作落实,建立工作督查制度,以“周”为时间单位建立各处室工作任务清单,实行跟踪式、销号式管理,杜绝了工作落实无故“夭折”、“流产”、虎头蛇尾现象,保证工作部署有“回声”、有反馈、有始有终。 以“流动党校”提升党员教育实效。充分发挥“流动党校”灵活机动的特点,变“上学”为“送学”,化“被动”为“主动”,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把党课送到街头巷尾。今年在“流动党校”进农村的基础上,推出“社区+农村”教学方式,进一步推动“流动党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不断扩大基层党员教育覆盖面,实现了基层党员教育培训的“城乡融合”,目前已开展宣讲180余场。考虑到农村党员往往白天工作、难以集中的问题,区委党校结合基层党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把授课时间普遍安排在夜晚,一时间党校教师“乘着余晖进村,戴着月色归程”成为工作常态。今年下半年,坚决落实上级精神,把镇(街道)党校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成立8个由班子成员和副科级以上干部任组长的工作指导组,对8个镇(街道)开展常态化现场指导,实现区、镇两级党校“同频共振”。目前,全区所有镇(街道)党校建设正在高标准有序推进。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