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强镇筑基”订单式教研活动在周村区碧桂园小学举行 | |||
| |||
为深入推进乡村教育振兴计划,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推动“双新课堂”建设,12月13日上午,淄博市“强镇筑基”订单式教研活动在周村区碧桂园小学举行。本次活动由淄博市基础教育研究院音乐教研员杨成带队,张店区音乐教研员顾蕾、周村区音乐教研员鄢齐光以及部分音乐学科骨干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第一节课是张店区齐德小学音乐教师王倩倩的精彩课堂展示。王老师执教的《荡秋千》一课,首先通过节奏导入引出课题,课堂紧扣“荡秋千”这一主题,随后通过节奏、旋律、歌词的教学活动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学唱歌曲;二声部的加入让整堂课达到了高潮部分,同学们在欢乐的“秋千节”中结束了本节课的学习。王老师的教学设计逻辑清晰,由浅入深,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音乐知识,体验到了音乐的魅力。 第二节课是由周村区碧桂园小学张艺老师出示的《编花篮》。这是一首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河南民歌,张老师通过带领同学们用方言有节奏地读歌词,体验特有的河南韵味,在学唱过程中解决一字多音、附点节奏、甩腔等难点,引导学生从歌词发音和旋律特点等方面体验河南民歌的曲调特色。在最后的拓展部分,张老师巧妙渗透河南小调《王大娘钉缸》,并揭示该音乐元素在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曲《好汉歌》创编中的借鉴,引领同学们进一步领略了民歌的独特艺术魅力。学唱民歌,热爱民族文化,深化对单元课标的落实,张老师主讲的这节《编花篮》在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中既完成了歌曲的学唱,更深化了对“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艺术课程核心素养的培育。 在评课环节,杨成老师提出,唱歌教学要保证歌曲的完整性,提高对学生声音表现力的教学要求,把唱好歌曲作为首要教学目标,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和艺术表现力。听评课结束后,杨老师和部分老师进行了座谈,肯定了学校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就学校依托“强镇筑基”行动推动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发展,以及更好发挥艺术课程“以美育人”的学科价值,带动学校高质量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本次教研活动既是一次很好的区域教学研讨,更为聚焦推进“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3+”音乐教学模式实践研究、推进美育融合发展、建设学校艺术教育品牌搭建了交流的平台,将激励更多城乡艺术骨干教师躬耕教坛,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美育思想的积极践行者。(图文:孟晓)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