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通知

周政发〔2023〕2号

 

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周村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区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周村区“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已经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周村区人民政府

2023年1月31日

(此件公开发布)

 

周村区“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第一个五年。为加快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推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根据国家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决策部署和省有关工作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紧靠全市中部休闲观光农业区功能定位,立足周村实际,突出区位优势,加快推进农旅融合,着力做好“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加快农文旅融合,全域打造美丽乡村”三篇文章,统筹推进“五个振兴”,积极培育“新六产”,以数字赋能农业发展全链条、农村治理各领域、农民生活各方面,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数字赋能加速乡村转型发展。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加强数字农业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加速重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与治理模式,发展数字农业农村新业态新模式聚力打造数字农业农村中心城市。

2坚持效益提升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发挥以工促农、以工带农优势畅通城乡要素循环聚焦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强化全产业链开发培育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挖掘农业生态、旅游休闲、文化等多重功能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3坚持品牌引领彰显乡村产业特色。塑造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用好鲁商文化、商埠文化、丝绸文化等资源将产业与历史、文化紧密结合讲好周村故事。重点培育彭东西瓜皇住草莓、圈头赤松茸优质农产品品牌形成地域特征鲜明、历史底蕴深厚的乡村特色产业名片。

4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协调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促进农业农村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

5坚持人才支撑激活创新创造活力。加强农业农村人才引进和培育创新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培养农业农村人才的领头雁和生力军打通人才成长快车道推进雁归兴乡返乡创业筑牢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才基石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6坚持改革创新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牢固树立创新思维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水平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让科技成果成为农民致富的金钥匙。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制度、经营制度、集体产权制度等各项改革为农民增收保驾护航。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加强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大幅提升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高乡村建设行动扎实推进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农民收入水平持续增长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初步构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周村特色板块取得实质性成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到2035年,全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成熟完善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有效解决农业农村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乡村振兴步入高质量、高标准推进的新阶段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现代化目标初步实现

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主要指标

 

       

2020

基数值

2025

目标

指标

属性

责任单位

农业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5.42

(含文昌湖)

5.45

(含文昌湖)

约束性

区农业农村局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

≥98

≥98

预期性

区农业农村局

 

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

83.59

88

预期性

区畜牧渔业服务中心

 

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之比

1.65:1

2:1

预期性

区农业农村局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63.35

63.40

预期性

区农业农村局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87.71

90

约束性

区畜牧渔业服务中心

 

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率%

94%

97%

预期性

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高标准农田建成面积万亩

10.61

≥11.11

预期性

区农村改革发展中心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97.08

97.13

预期性

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乡村

宜居

宜业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行政村比例%

100

100

预期性

区城乡环境卫生维护中心

 

生活污水治理村庄覆盖率%

16.1

60

预期性

区生态环境分局

 

农村厕所改造改厕率%

93.8

95

预期性

区住房城乡建设局

 

县级以上文明达标村覆盖率%

94.48

97

预期性

区委宣传部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100

100

预期性

区水利局

 

村内道路硬化村庄占比%

100

100

预期性

区交通运输局

 

城市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之比

0.96

(含文昌湖)

0.98

(含文昌湖)

预期性

区教育和体育局

农民

富裕

富足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5.4

7

预期性

区发展改革局

 

城乡农村 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

174

220

预期性

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

100

100

预期性

区农业农村局

 

二、空间布局

立足周村实际,突出区位优势,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强化农文旅融合发展和全域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构建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于一体的田园乡村,实现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着力打造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融合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的周村特色。集中规划建设5个片区。

(一)逄陵古村落传统文化片区

主要包括李家疃、王洞、苏李、王村、万家、西铺、东铺、辛庄、尹家、沈古、栾古、杨古、张古、大史、黄埠、栗家、中央等17个村,区域面积20.57平方公里,惠及农村人口19768人,整合蒲松龄书馆、毕道远故居、李家疃3A景区、王村醋博物馆、逄陵古城遗迹等乡村历史文化资源,以“文化古镇,名士故里”为主题,集中打造集古村落旅游开发、传统民俗展示为一体的“逄陵古村落传统文化片区”。

(二)“六山一台现代农业示范片区

主要包括彭东、彭家、东阳夕、宁家、河东、上沙、下沙、朱家、朱首湾、前坡、和家、双沟、毛家、后坡、大尚、小尚、东道、西道、郭家、平楼、西阳夕等21个村,区域面积24.71平方公里,惠及农村人口16620人,依托彭东现代农业产业园龙头带动,借助市农发集团现代农业产业提升项目,集中打造集新品种展示、新技术应用、新模式发展和新动能带动的“六山一台现代农业示范片区”。

(三)凤凰山乡村体验片区

主要包括韩家窝、皇住、山头、尚庄、前辛、郭米新村、杜家、后辛、演礼、八里、丁家、北庵等12个村,区域面积15.09平方公里,惠及农村人口9465人,依托凤凰山、墨香山、淦河等自然资源和尚庄阳光玫瑰葡萄、皇住草莓、山头菊花、前辛藜麦、演礼羊肚菌等特色产业,集中打造以休闲采摘、农事体验、经典民宿、田园观光为主的“凤凰山乡村体验片区”。

(四)南郊镇特色农业片区

主要包括山旺、贾黄、宋家、吴家、高塘、孔家、王家、徐家、刘家、方家、仙鹤、永和、常旺、石埠、石佛、张楼、小方、樊家、新庄、西陈、东陈、南陈22个村,区域面积26.31平方公里,惠及农村人口17187人,重点发挥山旺国家级蔬菜标准园、贾黄西红柿、宋家芹菜、方家树莓、王家烧饼等龙头带动作用,集中打造以优质果蔬种植、特色农产品供给为主导的“优质农产品保供区”。

(五)北郊镇数字加工片区

主要包括固玄店、固玄庄、丰乐、邓家、大埠、小埠、小赵、大姜、小姜、大七、小七、大杨、小杨、后草、前草、陈套、圈头、和家、小刘、袁家、孙家、双枣、十里、苏家等24个村,区域面积17.86平方公里,惠及农村人口17775人,以纽澜地阿里数字农业产业中心、京东冷链物流产业园、悠乐滋健康食品深加工等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为龙头,用数字化理念、工业化思维、市场化手段,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培强龙头,带动基地,进一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三、主要任务

(一)实施全链增效工程助力产业换挡提速强化镇域统筹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农产品品质科学构建品牌体系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农业全产业链迈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带动农民就业增收。

1培优培强农业主导产业

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以粮食、蔬菜、畜牧、林果为重点调结构、扬特色、扩规模、创品牌,不断提升质量效益,形成更加合理的农村产业格局。实施优质粮食工程集成推广粮食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持续推进节粮减损扩大优质专用小麦和特种玉米种植规模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强化菜篮子”“果盘子”建设,推进蔬菜、林果产业标准化、数字化改造提升巩固蔬菜、林果生产特色优势确保周年均衡供应。立足区域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优化畜牧业结构,扩大肉牛养殖,推进畜牧业园区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引导畜禽规模养殖场加快现代化装备普及应用。充分发挥西瓜、猕猴桃、草莓、食用菌等特色种养优势,以村为单位打造主导产业要素聚集的一村一品标杆村以镇为单位打造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链条融合、创新创业活跃、产村产城一体的农业产业强镇。到2025年,全区建设省级以上产业强3,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20个

打造高端农业品牌。以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为引领,挖掘农产品核心价值和文化内涵,培育一批叫得响、过得硬、有显著影响力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构建完善的现代农业品牌体系,培育“周村好品”,打造“周村名牌”。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做精彭东西瓜、东阳夕猕猴桃、皇住草莓、前辛藜麦、圈头赤松茸、沈家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到2025年,“三品一标”农产品保有量稳定在30个(现有24个)以上,打造市级以上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15个(现有12个)以上。开展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特征标识化、主体身份化、营销电商化“四化”试点,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实施农业“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充分利用农业展会、产销对接会、电商营销平台等形式,加强品牌推介宣传,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知名品牌。加强农业科技合作交流,优化贸易与投资合作,促进农业对外开放双向提升。

2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用工业化思维、市场化手段,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展新空间、培育新业态,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布局,形成生产与加工、产品与市场、企业与农户协调发展格局。依托纽澜地阿里数字农业产业中心项目,发展生鲜牛羊肉、生鲜短保食品、生鲜预处理食品等加工业,引导农产品加工向产地下沉,带动全区肉牛养殖、蔬菜种植等农产品基地提质增效,拉动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依托米特加年产10万吨植物基肉制品生产基地项目,发展中央厨房、休闲食品、方便食品和餐饮外卖等加工业,着力打造“中央厨房+冷链配送+物流终端”“中央厨房+快餐门店”等新型加工业态,促进农产品就地增值,带动农民就近就业。

延伸整合产业链条。加强农业产业链内部协调发展,推进粮经饲统筹、农牧渔循环、产加销一体、农文旅结合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一批以种养为基础、以加工为纽带、以商贸物流为支撑的产业形态。促进农业产业链向外延伸,与相关产业全面整合、协同发展,推动乡村产业在生产两端、农业内外、城乡两头实现高位嫁接、相互交融、协调发展。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以规模化、特色化、专业化经营为融合点,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元素,促进产业深度交叉融合,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推进农业与工业、商贸、物流等产业融合,健全绿色智能农产品供应链,培育农商直供、直播直销、会员农业、个人定制等业态,实现促进农商互联、产销衔接。推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创意农业、亲子研学、功能农业等业态,实现农文旅科教一体化发展。

3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原则,建立健全以国家标准为基础,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相配套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和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强标准化技术宣传培训,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主动适应市场和消费需求,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和质量认定。因地制宜构建以产品为主线、全程质量控制为核心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建立健全食用农产品安全全程监管机制,坚持党政同责,全面落实属地责任。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涉农镇街道监管机构达到五有”“六落地标准。加强重点农产品监督监管和安全风险防控,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制度。加强农业综合执法,严厉打击非法使用禁限用药物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实行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管理, 落实生产经营主体监管名录制度。落实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建立生产经营主体诚信档案,强化人员培训、过程控制和产品自检。加强舆情监测预警,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确保不发生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积极推进区块链等信息化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的创新应用,加快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纳入追溯管理,推行“带证上网、带码上线、带标上市2022年,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基地全面实行合格证制度,全区“三品一标农产品追溯实现全覆盖; 2025年,全90%以上的规模化生产主体实行合格证制度,全主要农产品通过合格证等方式基本实现可追溯。

(二)实施数字赋能工程,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聚焦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数字化改造聚力打造数字农业农村中心城市。

1加快推进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改造

推动数字化技术在龙头企业、园区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中广泛应用加快建设数字田园、数字牧场、数字加工车间等应用场景,推广党支部+合作社+数字化+农户产业化组织模式带动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构建数字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联盟,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强化平台思维,持续深化与山东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等高校院所和阿里、京东等头部企业合作,加快推进纽澜地阿里数字农业产业中心等引领性重大项目建设夯实数字农业农村中心城市建设人才智力、信息技术和产业项目支撑

2打造农产品智慧物流中心

围绕果蔬等鲜活农产品,开展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提升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在乡村重要节点设置快递站点提高城乡配送效率和智能化水平基本实现全村域绿色物流全覆盖。建立仓储物流全链条监管系统实现仓储物流与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深度融合引入和培育一批大型龙头企业布局冷链配送应用场景延展完善智慧冷链物流产业链条加快建设万创物流绿色智慧·综合枢纽物流园区一批重点绿色智慧物流项目

3全面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

引进全国知名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壮大现有电子商务采取基地直采平台直配等方式建立周村烧饼、馍馍酱、藜麦、羊肚菌等优质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体系推进电子商务企业与快递物流企业深度合作与协同发展借助大型电商平台宣传特色农产品扩大农产品网络零售额深化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推进农业订单化生产倒逼农产品标准化集约化品牌化个性化生产

(三)实施绿色生产工程,强化生态持续能力。遵循绿色发展理念,以生态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为导向,加强资源管理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耕地和水资源,推广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强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农业污染治理,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1增强水土资源高效利用

强化耕地资源保护利用。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严格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确保完成省、市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实施农村土地整治,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田设施高效管护机制。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制度,确保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耕地质量提升,推进土壤改良修复、农药残留监测治理、地膜污染防治等,净化耕地环境。到2025年,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万亩左右。

加强水资源高效利用。加快建设现代农田灌排体系,兴建、提升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维修养护,确保长期发挥效益。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完善农灌计量设施,增强农民节水意识,实施节水激励,引导扶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创新和发展。

2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

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选择种植优势突出、有机肥资源充足的镇开展减量施肥试点,在连作蔬菜基地集中区推广应用含微生物、氨基酸、腐殖酸等成分的功能性肥料。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扩大配方肥使用范围,在设施蔬菜、果树等作物中集成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到2025年,全区新增水肥一体化面积0.5万亩以上,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加快实施农药减量替代计划。在小麦、玉米等大宗作物中,推广种肥同播和机械深施技术,推广应用以自走式为主的大型地面施药器械和以植保无人机为主的航空植保机械。

加强病虫害和动物疫病防治。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实施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行动。开展人工智能虫情监测预警试点,提高病虫害监测预警的时效性、准确性,实现主要病虫害早期防控。加强动物疫病综合防治能力建设,严格落实兽药使用休药期规定,规范使用饲料添加剂,减量使用兽用抗菌药物。到2025年,应免动物免疫合格率达到90%以上。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粮食、蔬菜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优先支持农作物秸秆就地还田。大力推广秸秆饲料化、基料化、肥料化,促进秸秆循环利用。鼓励规模养殖场建设沼气、有机肥生产等设施,探索“畜禽养殖+沼气生产+肥料加工+种植基地”等多种形式的种养循环农业模式,加快发展农牧配套、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加快发展渔业生态健康养殖模式,重点发展循环水工厂化养殖,推进现代渔业产业化进程。

3加强产地环境保护治理

强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推广污水减量、厌氧发酵、粪便堆肥等生态化治理模式。完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建成覆盖饲养、屠宰、经营、运输全链条无害化处理体系。加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加强农膜使用、回收等环节管理。大力推广符合国家标准的全生物降解地膜及其配套农艺技术和高强度地膜、农膜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设备,开展“谁生产、谁回收”的地膜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试点。

推进农业污染防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源头控制、过程拦截、末端治理与循环利用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切实加强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污染耕地分类治理和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以典型工矿企业周边农区、城市郊区、高集约化蔬菜基地等土壤污染风险区为重点,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和种植结构调整。针对典型作物和污染物,因地制宜选择水肥调控、土壤调理、替代种植、秸秆回收利用等技术。

(四)实施农文旅融合工程锻造周村文化名片守住乡村文化灵魂挖掘历史资源围绕古商城、古村落等文化元素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树立良好村风家风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1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充分发挥乡村独特资源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不断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南部以王村镇古村落保护开发为中心,开发古村落深度体验游;中部以南郊镇凤凰山区域为主开发休闲度假近郊游,带动沿线发展以山水、赏花、采摘、乡村体验为特色的乡村风情游;北部以孝妇河公园沿线景观为纽带,打造以苗木花卉观赏为特色的绿色观光休闲走廊。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建设一批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特色村。对文化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独特、村庄风貌突出、产业特色较强的村庄,发挥特色资源优势,加快打造文化特色型、生态特色型和产业特色型村庄。加强古村落、古建筑、古遗迹、古街巷、古树名木等的保护,推进乡村博物馆建设,传承展示村庄历史文化。

2构建差异化的乡村旅游模式。加强乡村文化旅游综合能力提升,建设精品带动、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农文旅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乡村旅游亮点建设一批景区化村庄。因地制宜探索建设精品旅游新模式依托现代农业观光园采摘园等,发展集农事体验农耕文化传习科普教育餐饮娱乐养生益智等功能于一体的研学基地打造乡村旅游+现代农业农旅模式。保护开发古村落优秀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等文化遗存优化村庄人居环境打造乡村旅游+商埠文化农旅模式

3持续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传承乡村优秀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突出思想铸魂和文化惠民建设文明时尚新农村推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设立儒学讲堂(稷下学堂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国学讲堂礼乐教化道德实践等活动传承创新弘扬乡贤文化实现传统乡贤文化向现代新乡贤文化转变。深化村风建设整理村规民约修订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将村风民俗写进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行为教育引导群众革除陈规陋习弘扬公序良俗培育文明乡风。普及乡村美学教育推动美在家庭建设工作提质扩面教育引导农村家庭注重庭院美居室美家风美村风民风美引导农村树立新风尚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抓好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各项措施落实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实施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规范化项目提升志愿服务覆盖面和参与度推进老年人文化中心农家书屋等建设完善农村文化体育娱乐设施建设利用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组织民俗文化活动让传统节日更具人文情怀让农村更有情感寄托

(五)实施强基善治工程,提升乡村现代化水平。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地位,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增强农村综合治理和数字化治理能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突出品质民生建设,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促进乡村现代化发展。

1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建强基层党组织,深化村党组织评星定级、村党组织书记任职资格联审工作,推进农村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健全党员积分量化管理制度,推动农村党建工作数字化建设。扩大“联村党建”覆盖面,以组织联建促抱团振兴。深化“抓镇促村”责任制,大力推动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探索“联村党组织+联合社”发展模式,重构现代农业组织与经营体系,大力提高村集体和农民增收能力。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建立常态化选拔培养机制,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完善村级后备力量培养储备,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的村级后备力量队伍。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村党组织全面领导村民委员会等各类组织。大力推行“党建引领、一网三联、全员共治”乡村治理机制,构建党建全面引领、共建共治共享、简约高效顺畅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2探索乡村“三治”融合发展。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以自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底线,以德治为引领,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加快乡村法治建设,建设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开展法治教育宣传活动,共建良好法治环境。坚持德治为先,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作用,建好用好“四德榜”,发挥好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五老”群体的带动作用,常态化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培育良好乡风民风。提高农村社会综合治理精细化、现代化水平,推动“互联网+社区”向农村延伸,提高村级综合服务信息化水平。加强农村“雪亮工程”建设,构建“多网融合、一网统筹”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平安乡村,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治安环境。

3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构建分级分类投入机制。统筹布局道路、供水、雨水、供电、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垃圾处理等设施,落实运行维护费用来源,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运行维护机制。加快农村公路改造提升,深入实施“四好农村路”提质增效专项行动,实现农村公路列养全覆盖。加强农村供水工程建设与监管,优化农村供水工程布局,完善农村供水设施,进一步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持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推动城镇集中供气、供热设施向农村延伸。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发展面向乡村的网络教育,多渠道增加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不断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科学规划村卫生室布局,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档升级,提升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能力。适时提高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推进城乡低保制度统筹,逐步提高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质量。健全区镇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推动村级幸福院等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困难残疾人、农村留守儿童、妇女等人员的关爱服务。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统筹推进全域公园城市、乡村振兴精品片区和全域美丽乡村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充分利用现有政策,开展农村社区、产业园区、生态景区“三区”同建,培植“美丽产业”,发展“美丽经济”。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扎实推进农村旱厕改造后续长效管护;按照“户集、村收、镇运、集中处理”原则,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持续整治村容村貌。巩固农村危房改造成果,确保农村住房安全。

(六)实施政策衔接工程,保障农民持续增收。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推动重点帮扶区域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拓宽脱贫人口稳定增收渠道,健全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让脱贫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逐步走上共同富裕道路。

1切实落实到人到户帮扶政策。推进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设立5年过渡期(2021-2025年,过渡期内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并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节奏、力度和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完善分层分类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健全低保标准制定和动态调整机制,做好医疗、教育、住房、就业、救灾等专项救助,对出现临时生活困难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临时救助。

2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以家庭为单位,监测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严重困难户,重点监测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等。拓宽监测预警信息来源,建立农户自主申请、基层干部排查、部门筛查预警、信访信息处置相结合的监测对象发现和预警机制,精准发现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困难群众,及时纳入监测范围。坚持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帮扶相结合,根据监测对象的家庭状况、风险类别和帮扶需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

3拓宽脱贫人口稳定增收渠道。积极开发乡村公益性就业岗位,促进弱劳力、半劳力脱贫人口就业。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发展产业与脱贫人口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脱贫人口增收致富。继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推行扶贫资产“四权分置”改革,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促进扶贫资产长期良性运营。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助力推进乡村振兴,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四、关键支撑

顺应城乡融合发展趋势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完善经营体系支撑加强乡村人才支撑优化政策要素支撑着力补短板激发农村内部发展活力优化农村外部发展环境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科技经营人才和政策保障

(一)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加速农业转型驱动完善现代农业创新体系推进现代种业转型增强发展原动力升级农机装备提高农业生产力优化产业技术体系提高产业竞争力打造农业科技创新转化的新高地新样板和新经济增长极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示范基地等引进培育一批高产优质专用品种聚焦病虫害防治节水灌溉和农产品初加工推广高效机械化现代农业装备及设施集成应用推进粮食作物全面全程机械化大力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等现代农业园区科技研发和应用能力

(二)完善经营主体支撑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农村内生发展机制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乡村产业振兴的主力军作用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到2025年,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9培育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5家。

(三)增强乡村人才支撑激发创新发展活力抓住人才建设这个关键落实人才政策培育农业农村人才双创队伍通过各类人才计划创新团队建设和合作平台构建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创业。落实人才金政50等政策措施营造人才引进使用发展的良好环境鼓励科技人才落户周村。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提升人才队伍规模和素质营造农村创业创新良好环境强化对创业人员和企业扶持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四)优化政策要素支撑,构建优质发展环境。聚焦激活农村资源要素,畅通城乡要素循环,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健全乡村产业用地保障机制,在村庄规划中预留不超过5%的建设用地机动指标,用于农村公共公益设施、零星分散的乡村文旅设施及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强化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优先支持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农村建设,实现工商资本与乡村产业的有机融合。用好各级财政扶持资金,推进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动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