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区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143017号提案的答复(关于纵深推进我区各产业园区可持续性融合发展的建议)
区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
143017
建议人:
主办单位: 周村区发展和改革局
答复时间: 2024-09-20
  • 答复内容
  • 建议内容

关于对区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143017号提案的答复

 

邓锋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纵深推进我区各产业园区可持续性融合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注和关心,对于您的建议我们高度重视,为更好地推进产业园区融合发展,结合我区实际,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畅通资金筹集渠道,满足企业融资需求。一是用好各项政策性金融工具,协助企业向金融机构申请政策性金融支持。开展金融高管走基层“十百千万”活动,为园区86个项目及97家企业“一对一”匹配银行机构,集政府+银行+企业三方合力,强化园区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金融辅导,对合理融资需求做到“能投快投、应投尽投、难投说清”,目前解决项目资金需求22.79亿元,解决企业资金需求19.31亿元。二是全面落实“缓、减、退、免”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落实各级企业扶持资金,切实降低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税费负担,增强企业活力。

(二)强化政策引导支持,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大力鼓励支持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通过推动各项政策举措扎实落地,持续释放政策红利,满足企业新增设备设施、降低能源成本等各类诉求,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印发《周村区2024年“一号改革工程”优化营商环境任务清单》,围绕打造“好周到”政务服务、厚植“好周到”投资沃土、营造“好周到”市场环境、强化“好周到”法治建设等4个方面制定了148项任务,优化创新制度供给和服务模式,持续擦亮打响营商环境和安商服务“周村品牌”。二是制定《周村区落实省2024年“促进经济巩固向好、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实施方案》,通过补贴支持、减税降费、保障企业用工、优化营商环境等,进一步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今年以来,我区已出台2批《政策清单》。

(三)链接济淄科创资源,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企业主动对接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交流,加大对上争取力度,梳理省市各类科技项目申报要求,集中有效创新资源,谋划、挖掘和储备一批发展前景好、研发水平高的项目,积极支持科技型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开展行业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攻坚。今年以来,我区共组织“济淄同城·科创共赢”产学研对接交流会暨山东大学材料学院专家周村行等产学研对接活动5场;指导企业做好“科技副总”选聘、续聘、备案有关工作,山东华安新材料有限公司新聘任“科技副总”1人;积极动员山东华安新材料有限公司等30家企业参加氟硅产业链重点企业调研交流活动、科技惠企政策宣讲活动10余场次,协助对接专家30余人次;优先推荐指导山东齐鲁华信高科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专家合作申报2024年省重大项目计划研发项目1项;指导山东玉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申报重点研发计划1项;指导推荐山东中元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申报山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20项;推荐山东金润德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山东理工大学等高校合作申报山东省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

(四)做好资源要素保障,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一是保障园区用地需求,积极做好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争取工作,全力保障了中大慧科·不锈钢产业园的新增用地需求,扎实做好用地手续报批,推动园区项目落地。根据自然资源部《关于完善工业用地供应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通知》文件精神,支持工业企业根据项目需求和企业资金能力等综合情况,选择包括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出让等适宜的用地方式。二是在能耗指标安排上,支持保障我区重点项目建设。对新建“两高”项目,继续严格控制项目审批,实行能源消费减量替代制度,确保“两高”行业能源消费总量只减不增。对非“两高”新建项目,根据项目年综合能耗水平,办理节能审查意见。新上项目无可替代能耗指标时,积极对上争取,组织申报省级、市级统筹部分能耗指标。三是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积极推进全区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降低产业园区能耗和排放,今年以来,全区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5.16万千瓦。

再次感谢您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希望您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周村区发展和改革局

2024年9月20日

目前我区在建和已投入运营的产业园区如:中大慧科·不锈钢产业园、京东海月龙宫绿色智慧冷链物流产业园、青科大淄博教科产融合基地、中国电子服务型制造产业示范园一期、乾瑞医药产业园、卫康精准医疗产业园、微电器产业园、中南高科汇智产业园,中电服务型制造产业示范园二期、大学城创业创新产业园、山东理工大学科技园、新材料产业园区、一汽(淄博)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济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科技园、齐鲁科创范阳产业园等。各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运营为我区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区各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是积极的,因园而异,产业园区在推动自身发展方面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1.资金短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不足的问题:产业园区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交通、能源、通信、环保、人才公寓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不断加强,但还需进一步纵深推进,资金短缺、配套不足势必阻碍园区的建设进度和入住率。 2.规划与用地方面的问题:在项目规划和用地方面规避未批先建、涉嫌违规占用农村耕地和基本农田等不规范的情况,杜绝项目出现商品房捆绑产业地产开发的情况,项目在产业定位和运营属性上存在模糊和不明确的问题,需要政府加强产业地产的规划、监督和运营管理。 3.产业结构不均衡,产业链有待完善的问题:我区“1+3+4”产业体系刚刚成型,传统产业占比依然偏高,产业园区的发展需要完善的产业链支持,包括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需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两图两库”,产业链不完善,势必影响入园企业的生产和经营。 4.产业、金融、激励政策存在不均衡现象,招商引资难度大的问题:产业园区的发展需要政府、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包括政策扶持、资金补贴、税收优惠等方面,国家和省市稳增长政策仍存在政策宣传和解读不够、政策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惠企政策不能精准直达,势必影响园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5.创新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不足,人才缺乏的问题:产业园区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作为支撑,根据我市“人才强链17条”有针对性的对新兴产业的就业培训力度亟待加强,包括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等,人才缺乏,势必影响园区下一步的创新和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1.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包括政府拨款、银行贷款、社会投资等,采用专业园区+产业基金+金融平台”的发展模式,确保产业园区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提高园区的基础设施水平。 2.完善产业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通过招商引资和培育本地企业,结合产业链发展重点,打通区域循环,鼓励园区内企业互采互供、地产地销,完善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突出着力打造一批优质特色园,引导“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发展,引导同一产业链上的企业集中布局,形成产业集群,鼓励企业之间加强合作开发,提高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做好延链、补链、强链。 3.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优化营商环境。政府可以出台更多的政策措施,支持产业园区的发展,包括税收优惠、资金补贴、土地供应等方面。优化营商环境是促进各产业园区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要简化审批流程、提高服务效率,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4.加速链接驻淄(济)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资源,提高市场竞争力。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市场营销等方式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通过我区现有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更多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来周、留周工作,为产业园区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为各产业园区提供智力支持。 5.推动绿色发展。在各产业园区的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发展。要推广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降低能耗和排放,同时要加强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回收利用,实现循环经济。 总之,纵深推进我区各产业园区持续性融合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措施。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加强产学研合作、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和加强政策支持等多方面的措施,才能实现各产业园区之间的融合发展,推动周村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