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标题: 周村区工信局2024年第二季度《政府工作报告》进展成效与后续举措
索引号: 113703060042204497/2024-5461017 文号:
发文日期: 2024-07-08 发布机构: 周村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周村区工信局2024年第二季度《政府工作报告》进展成效与后续举措

发布日期:2024-07-08
  • 字号:
  • |
  • 打印

序号

任务目标

进展成效

后续举措

1

鼓励企业进行数字化提升、智能化改造,实施技改项目100个以上,力争40个以上列入市重点技改项目。

组织100余家重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参加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暨数实融合发展推进会,引导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截至目前,市重点技改项目开工率达到83%

对重点项目进行梳理,推荐体量大、进展快项目纳入市重点项目管理,市重点技改项目达到 40 个以上。

2

充分发挥智能装备产业链主导区县作用,持续加强与关联区县对接合作,提升地产地用、互采互供水平。

对智能装备产业链重点企业名录进行完善,召开大规模设备更新暨数实融合发展推进会,智能装备产产业链骨干企业三金玻璃机械、新华医疗分别分享成功案例,更新产业链两图”“两库”“五清单,组织豪迈实验室、赫达股份等企业参加化工机械装备展等活动。

依托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以上下游产业链条内配套企业系列产品作为对接对象,多形式展开对接、洽谈和信息交流,开展小范围、一对一对接活动 2 场。

3

扎实推进誉滕医疗器械、华岳环保设备等15个项目建设。

组织开展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政策宣讲,上半年共开展政策宣讲8场,覆盖企业150余家。周村烧饼文化产业创意园(二期)非遗文化手工技艺智能化升级项目、华安新材料低GWP含氟烯烃技改项目、中科机械再制造高端装备再制造技术改造项目入选国家大规模设备更新再贷款名单。15个智能装备领导项目开工率86.7%,完成投资1.4亿元,投资完成率70%

定期调度项目进展情况,根据企业反馈问题,

及时跟进解决,保障项目按时投产达效。15 个项目开工率、投资完成率达到 80%以上。

4

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新培育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晨星工厂2家以上,新一代信息技术典型应用场景2个以上,加快实现产业网络协同制造和智能化管理。

621日,组织召开周村区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暨数实融合发展推进会。二季度,累计组织企业参加省市区组织数字化转型培训活动5场次,培训企业管理人员100余人次。

提前做好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典型应用场景挖掘,推进企业申报。

5

加快推进能源转型,深化减碳降碳十大行动,策划推进生物质热电联产工程,引导支持企业加快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新增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企业2家以上,提升新能源供给水平和消纳能力。

共有淄博泰鼎机械科技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获评市级绿色工厂,山东利尔新材股份有限公司获评市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目前,已组织辖区西铁城(中国)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申报省级绿色工厂。

结合年度省级绿色制造获评情况,力争有企

业申报国家级绿色制造。

6

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稳增长一揽子政策,健全惠企政策直达机制,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全区共353名专员对应联系服务609个企业项目,根据要求,组织服务专员将第一批、第二批山东省2024促进经济稳固向好、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采用点菜方式推送至挂包企业。督促服务专员定期联系企业,本年度提级办理解决企业诉求4项,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困难问题及诉求,实现企业诉求转办率100%,解决率100%

全面掌握最新惠企政策,及时传达各级服务专员,督促服务专员采取多种形式精准宣传政策,同时联合行业协会组织开展政策宣

讲,助力市场主体减负纾困。

7

深化服务企业专员制度,加强煤电油气运供应,保障重点企业稳定生产,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

组织服务专员将2024促进经济稳固向好、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精准推送至企业,提级办理解决诉求4项,解决率100%。召开周村区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暨数实融合发展推进会,组织企业参加山东省中青年企业家培训班等学习活动,累计完成企业家培训377人次。建立煤炭供应情况定期调度工作机制,适时掌握山东淄博瑞光热电有限公司煤炭消耗及存储情况,及时帮助协调解决燃煤供应存在的问题。

督促各服务专员定期联系挂包企业,上门宣传政策,帮助企业出谋划策,提供全链条、全周期“保姆式”服务。

8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带动链群发展,新创建市级以上创新平台5个以上,新培育专精特新类、瞪羚类、单项冠军企业15家以上。

组织开展淄博市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优化整合工作,我区20家企业参与本次优化整合工作。组织6家企业申报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增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8家、省创新型中小企业43家,新增总数位居全市第一。

结合机关干部联系企业工作,定期走访所联系的培育企业,了解企业困难和需求,及时为企业排忧解难,针对企业与申报条件存在

的差距,积极补齐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