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对区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141009号提案的答复(关于周村区纺织行业率先建立碳中和示范区)
区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
141009
建议人: 沈希瑞
主办单位: 周村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答复时间:
  • 答复内容
  • 建议内容

沈希瑞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周村区纺织行业率先建立碳中和示范区》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周村是传统丝绸纺织产业基地,集群拥有大染坊集团、恒利公司、飞狮巾被、海天纺织、兰雁纺织、海润丝绸等骨干企业,自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宣布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来,国家、省市相关部门正在筹划碳中和路线和方案,当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全面落实五个优化,推动丝绸纺织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一、工作开展情况

1、关于“引入无水印染技术,发挥头部企业影响力”的建议。山东恒利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率先采用了色纱替代染色,减少染色环节,降低用水量,减少水污染和水资源消耗,更节能环保。同时,还开发了低温纱,降低染色温度,节约能源降低能耗,该技术可以节约20%的能源消耗。祥源公司成立专门研发小组,加大对植物染色、植物印花技术的研发,实现了植物染色、植物印花工艺参数和设备的完美结合,在服装家纺面料生产技术工艺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并获批“中国印染行业植物染料印染产品开发基地”。全区28家企业安装了废水在线监控设施,涉水纺织企业产生的污水通过预处理,达到《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后,排入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深度处理。

2、关于“培养设计人才,实施‘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建议。我区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全面强化企业管理人才培训。根据培训计划,每年组织大染坊、飞狮巾被、恒利纺织等重点纺织企业赴浙江大学等重点高校进行培训,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组织规上纺织企业负责人共48人赴鲁泰纺织、海思堡集团进行实地对标学习,通过找差距补不足,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淄博大染坊丝绸集团有限公司丝绸织染印技术公共实训基地入选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基地,开展特色性、基础性、实用性技能实训,培养丝绸印染发展需要的基础性技能人才。同时,积极发挥山东轻工职业学院等高等院校的人才教育优势,引导丝绸纺织企业与职业院校就实用人才培养、专业对口设置、技术创新等方面加强交流与合作,形成院校与企业良性互动机制。

3、关于“布局环保面料,加速服装品牌‘碳中和’”的建议。山东恒利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致力于新型环保功能性纺织材料的研发和转化,一直以来注重技术研发与创新,采用功能性差别化环保型纤维以及世界先进生产工艺,研发生产抗静电、抗辐射、遮光保温、轻薄防风、透气透湿等功能性高档环保面料,大力发展环保纱、再生纱、低温纱、色织布等差别化、功能性、环保型高档精品面料。率先采用回收的废旧塑料制品,制成再生纱线做成面料成品,实现资源有效重复利用;另外,还实现了无氟防水、水性PU等环保型功能面料的开发和应用。大染坊公司被认定为国家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大染坊公司和大洋阻燃公司20项产品被认定为国家级绿色设计示范产品。

4、关于“企业规范化管理,形成行业低碳风尚”的建议。我区大力推进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在丝绸纺织产业中的应用,针对纺纱、织造、印染等领域,在大型企业中推进建设一批绿色智能化工厂、车间,在中小型企业中推进实施一批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目前纺织行业有省级绿色工厂1家(恒利),市级绿色工厂2家(大染坊、华业无纺布)。在服装、家纺等终端领域,重点提升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在创意设计、供应链管理、销售链管理、生产模式创新等方面融合应用。建立企业与数字化服务商常态化对接机制,开展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对接活动,借助海智造”“卡奥斯”“海织云等平台,为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诊断,提供技术支持、服务保障。各平台先后对区内60余家企业进行了调研指导,大染坊等3家企业已与海智造平台签约并展开合作。

5、关于“对环境影响数据化、公开化”的建议。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开展2020年印染企业规范公告申报工作的通知》(工消费函〔2020〕214号)要求和《印染企业规范公告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我局通过镇办发动宣传,积极动员企业提出申请。淄博大洋阻燃制品有限公司提报了《印染企业规范公告申请书》、能源消耗、资源消耗及综合利用、环评审批、主要污染物排放、清洁生产审核、安全生产等方面等相关材料,自愿提出了公告申请。

6、关于“提升消费者的作用”的建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家越来越认识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自觉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通过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加快推进企业绿色转型,逐步实现丝绸纺织产业“科技、时尚、绿色”新定位。恒利公司采用再循环利用的生产方式,实现了水、热能的循环利用,节能减排行动得到了客户的认可,获得了迪卡侬全球百万碳项目第一名,这也说明客户与消费者也开始重视并参与到了实现碳中和行动中,认识到了绿色低碳发展的环保效益。

7、关于“环保话题要‘破圈’”的建议。定期举办主题宣讲会和讲座,召开全区推进“五个优化”高质量发展大会,邀请专家和重点企业对智能化技术改造服务商典型案例开展宣讲,观摩传统产业“五个优化”示范企业并集中听取优秀公司典型发言和互联网平台智能化技改路演,通过学习标杆企业,主动求变,主动作为,加大绿色产品生产规模,降低成本,引导消费者关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同时让消费者认识到低碳消费的环保效益,增强消费者的荣誉感和动力。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和计划

1、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规范我区印染行业健康发展,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全面落实“五个优化”,推动工业绿色化改造提升;严格落实“五个减量替代”,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鼓励企业主动公开环境信息,推进先进节能减排生产工艺和设备在产业链条中的应用,积极打造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链,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加快建立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产业体系。

2、大力发展光伏发电和推广天然气。利用纺织类龙头企业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和发展优势,深化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实现产业链的环保绿色可持续发展,以及资源的有效节约利用。从周村实际出发,把大力发展光伏发电作为优化能源结构的重中之重,创新开发合作模式,提升并网消纳能力,显著扩大光伏发电规模。把扩大天然气推广应用作为清洁能源替代的重要着力点,扩大天然气在民生、工业、发电、交通等领域利用,提升天然气消费比重。

3、引进人才、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助力企业积极引进行业高端人才,强化科研力量建设。同时,依托行业领域内优秀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深化校企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参与或承担科研课题,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合作平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推广新型织造、印染、污染治理、能源回收利用等方面的技术、工艺,增强公司绿色发展竞争力。

4、积极发挥媒体公共教育功能。加大媒体宣教力度,引导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立足于低碳消费的长期利益,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同时,引导消费者增强低碳消费的环保意识,宣传低碳消费知识,向公众传播低碳消费的内涵及意义,让消费者认识到低碳消费的环保效益,增强消费者的荣誉感和动力。企业在销售过程中也要积极引导消费者的低碳偏好,提供足够的低碳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加大绿色产品生产规模,降低成本,缩小低碳与非低碳产品价格差距,提高低碳消费产品性价比,让消费者获得实惠。

 

周村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272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2021年3月15日)中指出,“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近来,“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纺织行业的热词。在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中,不仅明确提出了2035年远景目标——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推动者,更将“纺织绿色制造”列为发展重点工程。毫无疑问,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新发展阶段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 纺织行业是中国十大温室气体排放行业之一,行业减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联合国数据显示,服装行业的总碳排放量超过了所有国际航班和海运的排放量总和,占据全球碳排放量的10%,是仅次于石油产业的第二大污染产业。我国纺织业规模占比已超全球50%,化纤产量占世界70%,是全球最重要的纺织品生产大国。同时,中国纺织服装行业是首个响应碳中和目标的行业,数据显示回收一斤衣服可以减少3.6公斤二氧化碳的排放,我国每年的废旧纤维大约在2600~3000万吨,利用量不到3%,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因此纺织行业打造绿色低碳循环体系已刻不容缓。 周村纺织行业底蕴深厚、历史悠久,形成了从缫丝、纺纱、织造、染整、服装加工等全产业链,是我区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拥有多个知名品牌,年销售额30余亿元,安置就业5000余人。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原山东省丝绸工业学校、山东丝绸纺织职业学院)也坐落于周村。周村区也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评为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 纵观我区纺织业,目前在碳排放存在的不足主要是以下两方面,一是生产工艺科技含量不足,对纺织印染产生的污染(废水等)处理不到位以及对纺织印染业VOC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纺织企业化学需氧量(COD)等指标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创新力不足,上游产品少,高附加值产品少,尤其是低碳设计能力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增强。三、环保面料、纺织服装品牌种类少、范围小。针对上述问题,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引入无水印染技术,发挥头部企业影响力 将无水印染技术引入当地,加强染色过程中非水介质循环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目前非水介质回收技术使回用率达到98%,极大程度减少了工业污水的排放,同时该技术还可以解决该地区服装纺织产业设备落后等问题,带动人口聚集,贯通纺织服装全产业链,无水印染技术是实现纺织行业碳中和不可或缺的一环。发挥大染坊、恒利等头部企业的影响力和能动性,组建产业集群,加入“30·60中国纺织服装碳中和加速行动”、“中国时尚品牌气候创新碳中和加速计划”等活动,推动技改升级和产业升级,积极制定我区纺织丝绸行业碳中和、碳达峰愿景,在全省率先构建纺织业碳中和先行示范区。 二、培养设计人才,实施“产-学-研”深度融合 整合社会、文化、教育资源,加强与国内服装设计类高校的合作,实施“育-产-研”深度融合,加快培养和引进纺织服装专业高端人才,引入时尚类高校的教育研学,采用“低碳理念+时尚设计”的思路,共建“丝绸纺织面料图书馆”、“高校校外实践基地”,助力企业发展实现质效双升,为当地纺织服装产业实现碳中和提供智力保障。 三、布局环保面料,加速服装品牌“碳中和” 环保面料是上游纺织行业布局的重点。加速探索环保面料的零污染、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打造“零染”及“再生”概念,在节约资源的同时减少污染的产生。我们国家目前再生纤维、再生面料、再生纺织品的缺口还很大,因此针对减少碳排放的再生面料将会成为未来纺织行发展过程中的“新大陆”。打造“碳中和”服装品牌,从源头、设计最终到产品,实现低碳环保,推动整个服装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四、企业规范化管理,形成行业低碳风尚 在产业前端将减排目标和策略纳入企业运营管理的整体战略中,企业主动管理自身及合作供应链并进行环境评估,重新梳理商业逻辑,广泛开展环保产品开发、设计和销售,吸引更多的品牌加入,最终形成行业环保低碳风尚。 五、对环境影响数据化、公开化 从披露自身的环境信息着手,企业对生产运营环节的“碳足迹”进行准确识别,公开承诺和改进,并在销售和品牌传播中,有意识地把环保作为和年轻消费者沟通的重要话题。 六、提升消费者的重要作用 完成“碳中和”目标,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推动行业绿色低碳转型,需要国家和行业层面给出“碳达峰”路线的指导和要求,企业的积极践行,还需要消费者的参与,促进形成追求环保的消费潮流。 七、环保话题要“破圈” 这就需要发挥媒体公共教育的功能,把一些专业概念、知识通俗化传播,让公众更好地理解“碳中和”的重要性。消费和生产是共生关系,需求和供给是相互促进、循环,没有消费者的参与,企业端的动力不会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