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对区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142009号提案的答复(关于优化我区智能装备产业链的建议)
区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
142009
建议人: 九三学社周村区基层委员会
主办单位: 周村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答复时间: 2023-08-15
  • 答复内容
  • 建议内容

九三学社周村区基层委员会:

您提出的《关于优化我区智能装备产业链的建议》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您的建议非常符合我区智能装备产业链实际发展情况,对促进我区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参考性。今后,我们会将您的建议融入到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做好智能装备产业链相关工作。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加速供需链融通产业链。一是举办系列风机产业、电机产业供需对接活动,充分利用发挥制造业联盟的行业带头作用,组织多家风机、电机等装备企业围绕产品供需、自动化提升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推动智能装备产业链核心部件风机、电机产业上下游配套,促成多家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二是开展“链主”企业调研活动,组织我区部分企业到关联区县对标学习重点装备企业在生产工艺、现场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并结合我区产业实际,围绕不锈钢、风机、电机等上下游配套产品与“链主”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二)加快创新链赋能产业链。一是组织智能装备重点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精准助企活动,为企业讲解数字化转型政策、设备能耗管理、网络安全等内容,助力企业转型升级;二是邀请自动化、工业设计专家进行装备企业“一对一”深入调研,围绕技术工艺提升、设计人才培养、新产品研发等方面,探寻企业“症结”,对接企业需求,为企业走好高质量发展路径出谋划策;三是组织装备企业参加装备业数字化升级培训班,采取“讲座、调研、研讨”等形式,强化企业家数字化能力。

(三)强化资本链加持产业链。一是大力推行企业金融辅导制度,根据企业意愿将瞪羚企业、科技型企业等纳入金融辅导,对“人才贷”、“技改贷”、“科创贷”等信贷产品精准解读,打通金融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二是出台《周村区产业链主办银行及金融辅导工作方案》,建立智能装备产业链主办银行服务机制,促进金融与产业良性互动、创新发展。三是开展银企对接,邀请产业链“一链一行”主办行为智能装备企业讲解利企惠企金融产品,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以金融赋能推动全市智能装备产业链发展。

(四)推动人才链引领产业链。一是通过发挥职称评审导向作用,释放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造潜能,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发展活力,我区专精特新举荐已成功通过正高级工程师1名,高级工程师14名,促进扩充周村区智能装备产业高端人才库,进一步加强周村区智能装备高端人才力量。二是根据《关于开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职称评审绿色通道的通知》(淄人社字〔2019〕112号),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助推周村区智能装备专业技术人员进一步发展,2022年,我区工程技术系列通过绿色通道申报人员90人。

二、下步打算及建议

一是着力抓好产业链项目。把项目建设作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围绕智能装备重点项目,加大工作力度、加强统筹调度,增强服务意识、强化要素保障,精准解决企业和项目建设痛点、堵点、难点问题,推动签约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投产、投产项目早达效。以项目落地推动产业体系完善,提升产业竞争力,塑造发展新优势。二是全力攻坚链式招商,围绕产业链强链补链关键环节,开展精准招商、以商招商、会展招商等,引进一批产业链带动性强的引擎性重大投资项目和研发机构,根据企业提供的招商引资线索,加大服务力度,争取能够实现企业嫁接发展。三是积极探索链式创新。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创新组织,推动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鼓励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和协同研发,突破和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提高产业科技竞争力。四是持续优化综合服务。鼓励智能装备产业链主办行和参与行结合行业特性和链上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研究制定供应链金融专项信贷政策,着力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同时,对信用记录好、经营状况佳、盈利能力强的智能装备企业,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实际需求,适当提高授信额度;做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职称评审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工作,对申报评审职称过程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沟通上报,确保职称评审工作平稳有序开展,全要素助推智能装备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非常感谢您的建议,希望您今后继续关心支持我区智能装备产业发展,并多提宝贵建议和意见。

 

 

周村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3年8月15日

九三学社周村区基层委积极争取九三学社淄博市委、区工信局支持,多方位了解我市、我区智能装备发展现状,通过集体调研、分组调研和个人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先后到淄博职业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淄博纽氏达特机器人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山东工智科技有限公司和我区部分相关企业进行了走访调研,以期对优化我区智能装备产业链提出可供参考的意见建议。 一、我区智能装备产业链存在的问题表现 一是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我区智能装备行业起步较晚,面对以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先进技术与先进制造体系,我区智能装备制造企业和终端应用企业都表现出参与度不高,很难融入统一标准。新型传感、先进控制等核心技术较弱,在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上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是企业规模小,智能装备竞争力弱。我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偏低,加之产业组织结构小、竞争力弱,因而缺乏具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仅有少数企业发展到一定的实力,在同行业中居于领先地位,绝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工业2.0水平,对于智能装备的引入及智能化改造的基础与相关产业的差距很大。 三是产业基础薄弱和缺乏行业内支持并存,产业间无法形成协同联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基础薄弱,行业内的配套企业整体实力较弱。一些优势企业在系统的整体技术与集成能力上有所突破,但一些核心部件的制造仍缺乏配套支持,发展受到限制。智能装备上下游核心部件、核心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很大,自主配套供给率较低,对产品的依赖度较高。智能装备的核心配件如工业芯片、传感器、高性能伺服电机和驱动器、可编程控制器(PLC)、机器人的精密减速器等基本上都是依赖进口。同时,被誉为工业之母的机床是智能装备制造业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但是绝大部分高端精密机床及刀具被国外企业垄断,引进成本极高,后续使用维护费用较高。区域内产业之间技术革新与交流相对较少,产业之间没有形成良性互动配套,可能存在断链现象。 二、主要原因分析 一是我区企业科技研发投入不高,基本是以购买自动化设备为主,缺乏资金支持。购置一套智能装备产业链往往要占用企业巨额资金,进而拉高产品成本,售价也随之被迫提高,从而影响到市场竞争力。由于资金受限,导致企业在技术合作、购买装备、引入高端人才等方面同样受到很大限制。同时,我区此类企业的部分领导者在认知层面上也存在着不足,往往对智能化改造提升的态度不够积极。 二是我区智能装备行业存在大量人才缺口。智能装备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行业,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电控技术、通信技术、软件开发等专业于一体,能够驾驭诸多学科的复合型高端人才严重不足。以软件算法开发、集成电路设计等为代表的专项人才缺口也非常巨大。同时,近年来多元化的新兴岗位大量出现,年轻人对传统的技能型岗位的就业兴趣明显下降,以车工、钳工、数控机床操作工、高低压电工、电气焊工为代表的技能型工种已经明显出现年龄结构偏大、新生代的劳动力缺口日益增大的特征。企业智能制造转型面临多领域的知识,需要配套相应的设计研发人员、智能化工程师、操作技工等。由于设备大多依赖进口,对人才的需求不仅有技术上的要求还有语言上的要求,然而既懂技术又懂语言的人才少之又少。培养如此复合型人才对高校也有难度,而且现在技工类毕业生进实体企业积极性不高,在企业层面呈现出用工和招工“两难”现象。与大城市相比,我区企业在薪资待遇上也不具备竞争力,更难以吸引优秀的技工类人才留下。 三、下一步对策和建议 一是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开放式产业协同创新合作平台,实现多方共赢发展。智能制造需要持续研发、改进和投入,鉴于中小企业自身实力所限,单靠他们自身很难单独进行智能化改进,建议相关部门或有实力的企业组建专门公司或机构来解决行业内中小企业共同面临的痛点,为中小企业智能化助力。同时,积极挖掘企业自身已有的人才、技术资源,为区内其他企业提供支持。组织行业之间加强学习与交流,促进优势互补与资源分享。 二是面上发力、点上突破,全力打造区域智能装备品牌。对规模较大、影响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和拥有一定技术优势的高速成长型企业,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进行科技专项扶持,帮助企业进行课题申报与项目沟通,尤其要全力帮助企业争取省级以上各类专项资金的支持,构建“扶强”与“扶优”并重的专项资金扶持体系。结合我区产业、技术、人才等优势,在一批重点企业开展智能制造装备试点示范行动,重点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与产业联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上市公司,打造具有我区特色的智能制造装备品牌。 三是坚持统筹规划,加强分类指导。通过制定智能制造发展计划、总结推广智能制造经验模式,面向企业对智能制造发展的新需求,积极帮助企业申请技术改造等奖励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助推企业降低成本,突破关键卡脖子技术问题。针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会诊,最好是一企一策一议,为中小企业拟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同时,对全区的中小企业进行优化组合,特别是对于部分同质化的企业实施抱团管理,也可以实行产品分类管理,同类型企业分别进行高、中、低端市场的开发,拉开产品档次和价格,避免“内卷”,进而根据定位分别进行自动化或智能化转型。 四是系统构建政策体系、细化支持举措,拓宽产业投融资渠道。一方面,建议出台促进智能制造发展的相关政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产业生态,健全完善智能制造平台安全保障体系。另一方面,建议参考其他发达省、市、区经验做法,进一步细化智能制造企业奖补政策;同时,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企业开展智能制造装备业务融资。加大政府专项资金投入,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金融工具,构建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智能装备产业支撑平台,利用产业基金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实现重大智能装备及项目的资产证券化,进一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五是完善相关人才配套政策,建设智能制造创新人才队伍。利用我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达的优势,培养一批智能装备技术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等领域人才,建立智能装备产业高端人才库,常态化举办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智能装备领域论坛,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我区干事创业。进一步完善产业人才引进机制,配套出台针对高级技术人才的政策措施,通过务实精准的贴心举措,有效解决引进高精尖人才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智能装备制造的工作一线,为实现全区智能装备产业提档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全部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