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142099号提案的答复(关于加快赋能我区中小企业数字转型,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配套支持政策的建议)
区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
142099
建议人: 邓锋
主办单位: 周村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答复时间: 2023-08-14
  • 答复内容
  • 建议内容

邓锋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赋能我区中小企业数字转型,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配套支持政策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我区工业和信息化事业的关注和关心。我区高度重视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在各个层面积极推进企业应用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数字化转型。有别于市内其他区县,我区大型工业企业仅山东宏信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山东耐火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两家,2022年营收仅占规上工业营收的9.53%,中小企业在区内工业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地位,您提出的建议在我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注重调研把脉,推动精准施策

及时掌握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组织海尔卡奥斯、麦格字节、浪潮云洲等互联网平台服务商,一对一问诊服务,引导企业实施生产流程优化改造,实现生产流程物流、信息流、能量流的有机统一,提高产品性能稳定性和管理控制水平。坚定“五个优化”转型发展路径,全面实施数字化“千项技改、千企转型”工程,引导企业优化技术工艺、产品体系、产品质量、产业链条和经济效益,加快推动工业绿色化改造提升。目前,全区221家规上工业企业均制定了优化提升方案。

    二、加强对接交流,做好企业培训

强化中小企业同数字化转型服务商的对接交流,推动中小企业获取行业先进技术。今年以来,我区落实“工赋淄博”专项行动,先后组织工业互联网精准助企活动电信站、移动站,60余名企业管理人员参与对接培训。活动中,企业同电信、移动、麦格字节、海康机器人等服务商展开交流,了解服务商最新技术、产品,对接数字化转型思路。同时,我区积极开展企业家培训,坚定企业信息化改造信心。去年以来,先后组织企业家参加市装备业数字化升级培训班、浙江大学-淄博市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企业家培训班、天津大学-淄博市企业绿色发展专题培训班等专题培训活动,推动企业家了解行业先进,明确发展目标。

三、开展梯度培育,逐步发展壮大

广泛开展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梳理梯度培育企业名单,深入重点企业开展点对点宣传发动、解读政策,提升企业申报的积极性。开展一对一、点对点服务,上门指导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申报,帮助企业开展创新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对企业在申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逐一消化,指导企业填写“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申请书,完善其他相关材料,确保企业高质量提交申报材料。积极与省、市相关部门沟通对接,及时掌握申报进程,确保信息畅通,提高申报成功率。2023年, 区内40家企业获批第二批省创新型中小企业,33家企业(含复核通过10家)获批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位居全市第三位;2家企业获批2023年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四、强化企业服务,推进人才招引

高度重视加强企业服务工作,落实《关心关爱企业家十条措施》。今年以来,累计发放区级优秀企业家绿色通道服务卡28张。推行服务企业专员制度,区级领导、区有关部门单位376名干部挂包620家企业(项目),全力增强服务企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帮助其解决各类发展问题。截至目前,转办企业反馈诉求问题11项,已办结11项。注重企业人才招引,做好人才项目申报。2022年,我区共申报海外重点人才7人,其中创新人才2人、创业人才2人、青年人才3人,邀请齐鲁工业大学专家为重点人选进行“一对一”辅导,帮助企业进一步改进申报书内容,提高申报书质量。

五、推进链式发展,鼓励龙头带动

发挥区产业链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调度8条产业链工作开展情况,定期更新产业链基础资料库、通报产业链经济运行数据,组织召开文旅产业+“1+3+4”产业链推进会。开展系列产业链培育活动,组织开展风机、不锈钢产业供需对接活动,组织世纪正华等家企业到市智能装备产业链各“链主”企业开展交流对接,召开全市智能装备产业协作现场会,全市近30家电机生产制造、设计、需求企业参会。组织智能装备重点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精准助企和工业设计入企服务活动,对接企业需求,为企业走好高质量发展路径出谋划策。

   再次感谢您对我区工业和信息化事业的关心,希望您以后多提宝贵意见。

 

 

周村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3年8月9日

随着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必将成为推动我区今后一段时期振兴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方面的重要引擎。 近年来,我区赋能规模以上工业(商业)企业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部分企业初步实现了数字化转型,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受产业环境、生产工艺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区的小微企业在应对数字转型时,多数处于探索阶段,普遍存在缺技术、缺资金、缺人才、技术更新慢、粗放型管理等发展瓶颈,特别是传统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小微企业在智能生产制造、智能管理、智能物流等数字转型应用场景中运用“数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方面的发展步伐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小微企业的数字转型步伐,导致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竞争优势不明显、增长内力不足,同时政府针对小微企业运用数字转型的配套支持政策还不完善。 建议: 1.加大对我区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调研力度,针对小微企业在数字技术应用中出现的困难及问题,把脉开方施良策,对症下药补短板,尽快出台应对小微企业数字转型的配套规划,转型金融专项资金扶持、数字技能人才的引进、培养与激励等整体性、系统性的专项政策。 2.积极对接人力资源机构和职业培训机构,制定相应的数字技能人才培训体系,优化合作运营模式,优化“数字技能培训+就业服务”的全链条模式,为小微企业构筑搭建数字技术支撑、数字人才支撑的平台,让小微企业尽快融入物联网技术的新赛道,助推打造数字化的智能企业。 3.利用大学城的教育资源优势,建立企业与学校的联合贯通培养模式,根据我区小微企业数字技能人才需求,研判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打通定向培养、定时输送的供给渠道,做好小微企业数字技术人才储备的孵化器。 4.鼓励支持我区有基础、已具备数字转型的行业龙头企业,搭建本行业数字供应链平台,实现订单、产能、渠道、物流等信息共享,更深层次的为行业集群发展增添新动能,发挥数字技术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放大和倍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