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周村三中劳动教育 | ||
---|---|---|---|
索引号: | 113703060042203266/2024-5478257 | 文号: | |
发文日期: | 2024-09-29 | 发布机构: | 周村区教育和体育局 |
周村区第三中学劳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部署要求,准确把握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坚持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遵循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制定《周村区第三中学劳动课程实施方案》。
二、总体目标
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主要实现:
1.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4.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地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三、组织形式
劳动教育实施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必须保证活动安全、有效地开展。一般可采取两种组织形式:
1.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是劳动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鼓励初中学生集体合作开展劳动实践活动。
2、个人活动:个人活动的组织形式能够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在劳动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允许初中学生独立进行的活动,并完成活动任务。在学生个人完成活动后,应鼓励学生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分享。
四、主要原则
1.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是劳动教育的基本特点。实践是劳动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创新素质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发展。学校要结合实际,创设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千方百计为学生创设劳动操作的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校、教师要切实做好指导和管理工作,提高劳动课的教学效果。
2.技术性原则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基础教育中加强技术教育,已成为世界性潮流。在劳动课上,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都要紧紧围绕提高学生劳动素质这一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发展学生的技术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基础性原则
劳动是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应该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技术处理能力,以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在劳动课中,通过某些劳动项目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劳动知识,提高他们运用工具进行加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将来的发展、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4.适应性原则
教师要根据学校实际,选择合适的内容和形式。在进行课本知识教学的同时,要不断地融入新科学、新技术,使劳动课教学能够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劳动教育还须注意适应学生年龄、性别、个性差异等生理、心理特征和知识、技能的水平,把握好内容的可接受性。
5.开放性原则
劳动教育过程中既要保证学生主体有足够的劳动实践活动的时间,使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活动来理解、认识、探索和创造。又要使学生在独立与合作的各项活动中得到交流和精神体验。劳动课的综合性、实践性决定了它开放的性质。教学活动、学生实践操作活动的时间应有弹性。劳动成果的呈现方式应该是开放的,是学生在广阔的时空中实践和探索得来的。把实施劳动教育与各项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构建学校、社会、家庭相互协调、互为补充的劳技教育体系,能够为劳动有特殊兴趣和爱好的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发挥自己天赋、才能和创造力的新思路。
6.安全性原则
劳动课必须确保学生的安全。劳动课的主要教学方式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操作过程涉及到材料、工具、设备等都带有不安全因素。因此,要规定各个项目的操作程序和安全规程,并制定必要的安全检查制度与措施。学会正确使用工具、设备,自觉穿戴必须的劳动保护用品;从小养成严格遵守劳动纪律,自觉执行规章制度的良好习惯。
五、途径和方法
(一)组织领导
成立劳动教育领导小组,由学校丁校长负责劳动教育的全面实施工作,教学副校长于向东,德育副校长孙海军负责劳动教育的管理和劳动实践基地的建设,学校配备劳动教育专兼职教师和劳动基地管理员。建设足够的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置办必要的劳动教育工具和设施,学校要加大投入,充实劳动教育资源。
(二)师资建设
通过不定期的在职培训等措施,建立一支能胜任教学的劳动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并保持这支队伍的稳定和发展。关注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以劳促创新等多方面的功能实现。
(三)课程资源
学校从实际出发成立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小组,开展劳动课程建设。主要实施途径:
1.劳动课教学。做到课时落实、教材落实、师资落实。
2.家庭劳动实施自我服务与家务劳动。组织“爱父母”的家庭劳动,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帮助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洗碗、洗衣、叠被等。
3.劳动教育与文化课程结合。
学校要管理好劳动实践基地。劳动课教师要在充分利用和开发学校潜在的教育资源,引入与学生生活实际、社会生产实际相关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新信息和新科技;并充分利用劳技室、劳动园地、种植园、学校绿地、校园卫生扫除等教育作用,以更有效的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
(四)教育管理
劳动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在实践中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动手能力不同学生。注重在活动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依靠学生固有的经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并注重实施跨学科教学、全面培养学生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等综合行为能力。由班主任负责组织学生管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实践活动。在制作方面由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一般是按照“模仿——独立劳动——熟练劳动——创造劳动”的顺序发展的。
(五)展示评价
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评价的作用,展示学生的劳动成果,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承认、鼓励和鞭策。展评劳动成果(作品),可在实践过程中或结束后进行,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可用现场实例促进操作的成功。劳动教育的评价强调“过程”和“结果”并重,尤其要注重情感和态度。展评小结,教师要善于运用“赏识教育”,更多地看到学生的优点并进行鼓励,应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六、具体措施
1、每学期的劳动养成教育必须有计划、有总结、有活动记录。
2、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实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共同培养学生的劳动养成教育。
3、重视劳动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实践教育基地作用。
4、劳动教育与校园环境卫生和校园美化相结合。实行楼道、院区等公共区域各班大包干。明确班级及个人职责。
5、组织职责。教导处、政教处负责活动安排,标准制定,目标检测考评,违纪情况统计通报,劳动指导;总务处负责物质保证,工具发放,回收;年级组负责督促、协助各班按要求开展好劳动课,对年级各班劳动情况评估并记入班级考评,组织好本年级科任教师按要求参加劳动课的组织指导;班主任分配落实责任,组织督促,指导学生进行劳动保洁,评价每个学生的劳动情况,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良习成自然,劳动铸荣光
——周村三中的劳动教育实践之路
淄博市周村区第三中学,自1935年诞生,如今已成长为省级规范化学校。初中部现有57个教学班,2933名在校生。学校始终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劳动教育方面,学校采取多项措施,确保其实施效果。通过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深度融合,努力实现知行合一,进一步推进劳动教育的开展。在这里,学生们不仅学习知识,更能够亲身体验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和道德品质。
一、深化理解,培育劳动风气
在当今时代,劳动教育的意义愈发被社会所重视。周村三中在劳动教育的实践中,不仅着重于传授劳动技能,更深入挖掘劳动在塑造品德、提升智慧、强健体魄和培育审美等方面的教育价值。学校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的培养融入课程的方方面面,旨在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并深刻体会劳动人民的辛勤与付出。通过这样的教育,学校期望培养出既懂得劳动、又善于劳动,更热爱劳动的新时代青年。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在日常教育中不断强调劳动的重要性,积极营造尊重劳动、以劳动为荣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内心对劳动的热爱和向往。
二、精心组织,激发劳动热情
在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周村三中注重科学规划和全面推进。学校在初一年级至初四年级均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并给予教学充分的重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将课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逐渐培养他们对劳动的热爱与尊重。学校努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培养他们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同时,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劳动,增强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为了确保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周村三中采取了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除了集体活动外,学校还重视学生的个体活动,以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劳动实践教育活动中,学校鼓励学生走进社会和家庭,认真执行《淄博市中小学家庭劳动教育清单》,积极参与到家务劳动中,并与他人分享劳动的喜悦和收获。这样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增强他们的劳动技能,使他们真正成为热爱劳动、善于劳动的时代新人。
三、拓展阵地,丰富实施路径
为了全面推进劳动教育,周村三中特设劳动教育课程开发及实施小组,专注于劳动技术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学校从实际出发,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劳动教育内涵和形式,确保其全面、系统地展开。
1.劳动课教学:确保劳动课教学的课时、教材和师资得到落实,为学生提供系统、专业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培训。
2.家庭劳动实践:学校提倡家庭劳动的自我服务和家务劳动相结合,组织“爱父母”家庭劳动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培养自理能力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3.社会公益劳动:学校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公益活动相结合,组织“爱社会”公益劳动,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4.实践基地生产劳动:学校充分利用实践基地,以“做—赏—品”为主线积极开展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价值和乐趣。
5.学校活动融入劳动教育:学校将劳动教育与各类学校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技能,使其成为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一部分。
6.校园卫生与绿化实践:学校将校园卫生区和绿化区交由各班自主管理,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环保意识。
7.文化课程结合劳动教育:学校注重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结合,以及日常劳动和集中劳动的结合,使劳动教育渗透到文化课程中。
8.拓展课程资源:学校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劳动实践教育资源,引入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内容,并利用学校的绿地、创客中心等资源,更有效地实现劳动实践教育的目标。
四、完善课程,健全育人制度
为确保劳动教育的顺利实施,周村三中采取了一系列组织措施和制度保障。
1.强化组织领导:学校成立了劳动教育领导小组,由丁慎武校长担任组长,全面负责劳动实践教育活动的策划与实施。教学副校长和德育副校长分别负责劳动实践教育的教学管理和基地开发建设。学校还配备了劳动实践教育的专兼职教师和基地管理员,确保劳动教育的专业性和实施效果。
2.完善制度保障:学校制定了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方案、检查督导评估评价等制度,确保每学期的劳动教育活动有计划、有总结、有记录。同时,学校还建立了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加强各方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劳动养成教育。
3.规范教学管理:为确保劳动教育的顺利实施,学校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分工,教导处、政教处负责安排劳动实践活动、制定标准、进行考评,总务处提供物质保障和工具支持,年级组负责督促和协助各班开展劳动教育课。班主任则负责具体组织、指导学生的劳动实践,并评价每个学生的劳动表现。
4.加强师资建设:学校重视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配备了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同时,注重教师的培训和发展,关注劳动教育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创新教育等多方面的功能实现,确保劳动教育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五、精心评价,巩固育人成果
充分发挥劳动实践教育评价的作用,积极展示学生的劳动实践成果,使学生感受劳动实践成果的喜悦。近年来我校开展了“让劳动成为三月的美妙旋律”“小手拉大手,共护淄博蓝”“劳动小能手”“寒暑假劳动实践达人”等主题活动,并在周村区人民政府网、山东商报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2023年评选学校劳动实践达人110名,学生获区市级获奖20余人次,市最美中学生1名。
周村三中的劳动教育始终贯彻实践与应用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劳动精神,有力地推动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将继续探索劳动教育的新内涵和新途径,努力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成为有担当、有能力的新时代青年,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