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周村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自评报告 | ||
---|---|---|---|
索引号: | 113703060042203266/2021-None | 文号: | |
发文日期: | 2021-12-06 | 发布机构: | 周村区教育和体育局 |
周村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自评报告
(2021年12月6日)
周村区教育和体育局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 < 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 > 的通知》(教督〔 2017 〕 6 号)、省教育厅《关于印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市、区)创建工作方案的通知》(鲁教督字〔 2017 〕 3 号)精神,按照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部署安排,对全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开展了认真自评,现将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义务教育基本情况
周村区现有义务教育段中小学28所,其中初中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其中民办1所),城区小学9所(其中民办1所),农村小学8所。全区小学在校生人数 15957人,初中在校生人数 11583 人;专任教师 2279人,其中小学1147 人、初中 1132人。小学巩固率达到 100% ,初中巩固率达到 100% 。
二、主要创建举措及突出成效
(一)强化政府保障,突出政策引领
区政府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区政府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召开了创建工作动员会,印发了《周村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强化工作统筹,切实提高重视程度,加大工作保障力度,形成创建合力。确立了到2022年全面完成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的工作目标。
(二)加大教育投入,保障优先发展
一是健全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严格执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机制,将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规范和完善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制度,重点突出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极大改善了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缩小了城乡差距。二是积极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多方筹集财政性教育经费,积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教育经费预算,新增财力向教育倾斜,优先保障教育支出,努力做到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长。三是稳步提高教师待遇。2016年起中小学教师全面实施绩效工资,落实班级管理团队激励机制资金;2021年将教师绩效工资增量列入部门预算;落实教师分级聘任,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积极保障学校教师精神文明奖发放,不断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
(三)实施重点工程,持续改善办学条件
一是不断加大运动场馆建设。投资4900万元,对区体育馆、王村中学、北郊中学、南郊中学、城北石门小学等12处学校运动场馆地进行升级改造,学生运动场地条件得到全面改善。
二是着力解决中小学“大班额”问题。累计投资6.34亿元,对区实验中学、大学城实验中学、周村二中、实验学校、中和街小学、北门里小学、丝绸路小学、东门路小学、碧桂园小学等学校进行新建、改扩建,新增校舍面积11.8万平方米,扩增班级186个、增加学位8650个。投资5156万元的大学城实验小学项目于2019年10开工,目前已进入内外装饰阶段,计划2022年投入使用;投资1.1亿元的周村一中改扩建项目一期已经主体完工,计划2023年投入使用。
三是积极引进外部优质资源。与山东师范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围绕基础教育合作办学,教育科研交流,教师教育培训等工作开展交流合作,全力打造山东师范大学鲁中实验小学、山东师范大学鲁中实验中学。与淄博六中合作,淄博大学城实验中学加挂淄博六中教育集团校牌子。
四是强化教育信息化配备应用。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2015年以来累积投资7000余万元,升级改造了教育城域网,建设了周村区中小学创客教育活动中心,学校普通教室全部配备交互式大屏多媒体设备,全区学校整建制创建为淄博市数字化校园;搭建周村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引进万校云教育资源平台,实现了教育资源“同步到课”、“一课一网”;所有中小学建设了录播教室,搭建交互式在线教学系统,开展了“三个课堂”应用,实现区域优质师资等资源共享,助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两所学校被省教育厅认定为教育信息化示范单位,三所学校入选山东省首批人工智能教育试点学校。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1.全面落实教师待遇。全区城乡教师工资全部纳入区财政统一发放。建立教师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全区教师平均工资待遇不低于公务员平均工资待遇。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建立起多劳多得、优劳厚酬的激励机制。落实班级管理激励机制,统一标准为义务教育学校每班每月500元,财政补助标准为每班每月500元,并纳入绩效工资总量管理,调动了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2.统筹分配各校教职工编制和岗位数量。统一招聘、统一分配,优先保证解决大班额和农村短缺学科师资需求的原则,2019-2021共招聘教师241人。结合年龄、学科等结构性缺编和生养二胎、长期病假等暂时性缺编情况,由教育部门在教职工编制总额和岗位总量内进行动态控制和调剂使用,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提升了教师队伍师资水平。
3.建立健全干部教师合理流动工作机制。印发《周村区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成立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实行区域内中小学职称岗位总量控制,扎实推进县管校聘管理制度改革。制定了《周村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实施方案》(周教体发〔2016〕109号),创新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模式。2019-2021三年共交流校长教师161人。
4.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全区所有小学和初中2279名专任教师的持证上岗率和5年360学时培训完成率均达100%,教师培训经费占学校公用经费当年预算总额的总体比例达5%以上。不断加大名师、名校长培养力度,我区已有3人获得“齐鲁名校长”称号,3人入选“齐鲁名师”人选,2名教师被评为“山东省特级教师”,2名教师入选“山东省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人选”。近年来共涌现出市级名校长、名师、骨干教师163人。组织了教师系列“五级”评选,共评选出区级首席教师79名,学科带头人117名,教学能手252名,骨干教师721名,教坛新秀29名,组建了60个“1+1+N”学科团队,形成了梯次分明、结构合理、比例适当、能进能退的名师晋升机制。
(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育人质量
1.落实课程纲要,推动课堂改革。积极探索实践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制定并落实中小学各学科学期课程纲要,建设学科高效课堂。优化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学管理效能,将“八个精心”作为教学常规工作的重点,全面抓好教学常规的落实,确保开齐开足开好课程。立足不同学段,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视导,小学段开展农村学校蹲点视导和过程性教学视导,初中段开展薄弱学科蹲点视导,提高视导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认真落实“双减”政策,组织学科教研团队设计制作学科微课程和优质作业资源,中小学各学科共制作微课程1240个,作业资源734个,均已共享至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开展优秀作业设计评选活动,向全市推荐参评优秀作业,荣获一等奖6件,二等奖16件。
2.加强科研引领,助力教师成长。强化学科教研组建设,构建并完善“区域教研—联合体教研—校本教研”三级联动教研模式,充分发挥学科教研组在教学教研中的作用,促进学科教研的主题化和专业化。积极开展课题研究,近年来,先后获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4项,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4项,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25项,市社科成果奖6项。
(六)以教育信息化引领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是制定并落实《周村区教育信息化推进方案》,聚焦信息化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互联网+教育”教与学新模式,打造线上线下区域一体化融合的“631”信息化育人体系。今年以来先后在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建设淄博市工作推进会、山东省第十届泰山杯教育管理高层论坛上作区域信息化经验介绍。6月20-22日,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经验交流会在我区召开。区教育和体育局被山东省教育厅确定为省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单位(全省共13个)。
二是持续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灵动”信息化高效课堂建设,聚焦课堂,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扎实开展“三级联动”联合教研,促进了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近几年来,先后有近13人次执教省级以上公开课,200余人次执教市级公开课和专题发言,800余人次执教区级公开课。在每年“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活动中,各学科教师积极参与区级的晒课、赛课,近三年来,共有320余人次获得市级优课,86人次获得省级和部级优课。
(七)均等入学机会,推进教育公平
1.认真做好义教段招生工作。实现义务教育招生“一网通办”,“划片免试就近入学”比例达到100%。2021年创建为山东省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示范区,残疾儿童少年免费随班就读普通学校或特殊教育学校比例达100%。热点高中指标生比例达70%以上,并向农村初中适度倾斜分配。
2.建立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一是明确目标,落实任务。二是动态管理、认真摸排。三是“一生一案”,结对帮扶。
(八)强化学校精细管理,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1.坚持德育优先五育并举。构建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指导的学校德育体系,认真落实“一校一案”,完善德育评价方式方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周村区实验中学、周村区东门路小学的德育实施方案被评为山东省普通中小学优秀德育实施方案。积极开展好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读书节等活动,全面展示素质教育成果,为学生搭建全面发展、全面展示、全面提升平台。
2.落实三年发展规划,促进学校快速发展。扎实推进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的制定,提升学校管理效能,激发学校管理活力,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重心由重硬件建设向重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转变。
3.全面构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各学校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完善教学、科研、学生、人事、资产与财务、后勤、安全、对外合作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各种办事程序、内部机构组织规则、议事规则等,形成健全、规范、统一的制度体系,落实“一校一章程”,真正做到学校办学有章可循。
4.完善目标管理考核机制。出台《周村区2021-2022学年学校(幼儿园)发展性评价方案》,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评价中小学的根本标准,实行发展性评价。加快构建高质量义务教育评价体系,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推进实施教育教学质量检测制度,完善教育满意度调查制度,重视检测和调查结果使用。
5.落实“五项”管理,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五项”管理及“双减”的相关要求,周村区教育和体育局印发了《加强中小学“五项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意见(试行)》的通知,加强手机管理、抓好睡眠管理、强化读物管理、规范作业管理、加强体质管理,强课提质,确保“双减”政策落地见效。秋季开学,在全区中小学范围内全面推行课后延时服务,建立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实现全员参与、全程衔接、全方位覆盖,满足学生多元化成长需求,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每学期开展家长满意度测评,切实把规范办学行为及学生减负工作落到实处。
(九)提升家校共育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充分发挥家校社育人功效。印发《周村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实施方案》,深化中小学校、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成立周村区“春雨”家庭教育宣讲团,遴选出111名家庭教育讲师和92名志愿者,进社区、进学校,2021年底完成102场巡讲,全面提升全区家庭教育质量,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学、共教、共管的育人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2.完善家庭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周村区“百场智慧父母必修课”微信群1087个,内容覆盖学前至高中,涉及162个主题,为提高我区广大家长的家教能力搭建了平台,为持续学习提供了抓手,让广大家长树立科学育子的育人理念,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
(十)开展强校扩优行动,推进教育集团化办学。
为充分发挥优质学校带动引领作用,全面提升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我区不断深化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改革,推进集团化办学,发挥教育改革优秀经验、先进模式、优质资源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由1所城区学校与1所农村学校(民办学校)建立教育集团。建立学校管理一体化、教学教研一体化、师资调配一体化、教育资源一体化工作机制,形成紧密的结对办学关系,培育形成一批新优质学校,推动全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三、自评结果
对照《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中资源配置、政府保障程度、教育质量、社会认可度四个方面31项指标自查,具体结果如下:
1. 资源配置方面。全区义务教育段小学28 所学校,综合评估全部达标,区域义务教育校际间综合差异系数小学为 0.4233 、初中为0.2896。
2.政府保障程度方面。共15项指标,全部达标。
3.教育质量方面。共9项指标,全部达标。
4.社会认可度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形式,我区群众满意度达 99.62%。
5.我区不存在一票否决项,
四、下一步的打算
1.加快推进教育重点工程建设。教育重点项目是重大民生项目,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要充分发扬“啃硬骨头”精神、“钉钉子”精神,不等不靠,不推不拖,加强沟通协调,善于攻坚克难,齐心协力把问题解决好,力争早建成、早受益,为全区教体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2.以改革为抓手持续释放教育活力。区内各学校根据六项改革的相关方案要求及学校实际推动重点任务落实落细落到位。充分发挥首席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骨干教师、教坛新秀的作用,加强区域学科教研中心组、青年教师联盟核心团队建设,实施“头雁计划”“强基计划”“雏鹰计划”,最大限度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3.高质量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按照标准开齐、开全、开好课程,确保教师专业专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充分发挥教研员、首席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组成的“1+1+N”教研团队的作用,努力在改进教法学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优秀学生上下功夫。深入推进中小学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4.在减轻负担、提质增效上持续发力。认真贯彻落实“双减”工作部署要求,加强政策宣传、强化督导检查,全面规范校外机构培训行为。进一步加强作业管理,开展优化作业设计研究,提高作业质量和作业效益,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同时,也要进一步减轻教师负担,让老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研究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不断提高教育服务质量。将课后服务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创新性开展工作,推广选树一批典型经验,形成典型带动效应,进一步提高课后服务的质量。同时,在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学生用餐、午休、招生入学等其他方面也要持续用心用情用力,打通服务学生、家长的“最后一公里”。
6.创新家校沟通交流形式。多渠道听取意见建议,多形式展示办学成果,实现家校互动、合作育人。搭建多元立体的交流平台,构建和谐的家庭、学校、社区合作关系,最大程度地激发家长探讨教育和共同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热情。
我区将以本次评估为契机,认真听取专家组反馈意见,积极做好整改落实“后半篇”文章,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有力的措施,充分履行政府职责,坚决保障义务教育优先发展,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进周村教育活力多彩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