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周村区科技局2025年第一季度《政府工作报告》进展成效与后续举措 | ||
---|---|---|---|
索引号: | 11370306004335756E/2025-5513239 | 文号: | |
发文日期: | 2025-04-09 | 发布机构: | 周村区科学技术局 |
周村区科技局
2025年第一季度《政府工作报告》进展成效与后续举措
序号 |
年度目标 |
第一季度任务目标 |
进展情况 |
后续举措 |
1 |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稳步提升。 |
组织召开研发经费统计工作座谈会,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研发经费统计填报进行调研指导,合理归集研发经费。 |
联合各镇、街道开展实地走访指导。1月6日,与统计部门联合召开全区研发投入统计培训会,对区内企业尤其是大企业、新纳统企业情况,重点企业一对一上门指导服务,确保不少统、不漏统,提高填报效率和质量,2025年度周村区研发经费认定前总额达到11.06亿元。 |
壮大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对研发投入强度高的企业和 高新技术企业予以优先支持,推动更多的企业开展研发活动。 |
2 |
梯次培育科技型企业,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20家。 |
组织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培训活动,充实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 |
加强摸底调研和指导遴选,实施一企一策跟进服务,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培训活动,宣传高新技术企业补助、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奖励等惠企政策,摸排山东睿达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79家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及复审条件的企业入选2025年度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指导企业对照认定条件做好申报材料准备。 |
持续加强创新主体培育体系建设,提高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评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3 |
加快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技术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打造“政产学研资”紧密合作的创新生态,打通科技成果向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对接的“最后一公里”,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
征集高校、院所科研成果,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基础工作。 |
征集西安交大、西北大学等八所高校科研成果,做好科技成果信息梳理,筛选推荐至区内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
加快实现产学研精准对接,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核心技术难题,争取承担各类省市科技项目。 |
4 |
扎实推进校城融合发展,依托淄博新区高校资源,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技术攻关。 |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依托淄博新区高校资源,与部分高校初步合作对接。 |
发挥驻淄高校资源优势,3月25日组织齐鲁医药学院12名专家、博士到赫尔希胶囊、威凯海思调研对接达成合作意向2项;3月26日,组织发改、工信、人社等部门到淄博职业技术大学对接交流,双方在高层次人才共引共育、高能级平台申报、科技副总聘任等方面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进一步深化与淄博职业技术学院、齐鲁医药学院等高校对接合作。 |
充分利用和发挥高校院所的创新资源和人才优势,深化高校院所与我区企业的精准合作。 |
5 |
力争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3个左右、省技术创新项目6个左右。 |
加强企业调研,指导有意向的企业积极申报省项目指南。 |
加强企业调研,常态化开展省项目指南征集,支持伟业不锈钢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项目进行指南申报。 |
广泛征集企业技术需求及合作意向,为项目申报提供依据。 |
6 |
强化人才智力支撑,加大人才引育力度,新增高技能人才1600人以上。 |
征集重点企业人才需求,做好前期匹配工作,开展高层次人才工程项目摸底调研。 |
摸底重点企业25家、驻周高校3所,充分征集企业、高校人才需求,持续做好人才服务工作,发动11位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申报国家、省人才工程。 |
加强与企业对接,为申报单位提供精准服务,做好高层次人才工程项目申报工作。 |
7 |
进一步完善校城融合发展机制,扩大与驻周高校合作领域,全力支持高校办学。 |
加强与驻周高校对接,初步了解合作意向。 |
大力支持淄博新区融合发展,组织开展校城融合对接交流活动,深化与淄博职业技术学院、齐鲁医药学院等高校对接合作,在高层次人才共引共育、科技副总聘任等方面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
加强与驻区高校深度融合,推动创新平台共建共享、科研成果转化,推动校企、校城融合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