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2007 号
类 号
政协周村区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提 案
案 由:关于后疫情时代加强中西医结合的建议
第一提案人: 联系电话:
单 位:
通讯地址:
提案日期:2023年1月28日
(以下由提案审查机构填写)
审查意见:______________
签 名:______________
备注:个人提案()、联名提案()、集体提案()
联名提案人 | 单 位 | 通 讯 地 址 | 联系电话 |
关于后疫情时代加强中西医结合的建议
张伯礼院士在“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北大医学中西医结合创新发展论坛”上提出“基于抗疫实践,中西医结合有三种模式”,分别是“中药+西药”的初级模式、“病证结合”的一般模式和“融合汇通”的高级模式。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成为中医药传承创新的生动实践。
对于传染性疾病,针对普通人和易感人群,西医主要采取疫苗接种、接触隔离。中医则可根据五运六气和病因病机分析,以保护正气为基本原则,开出“预防方”“通治方”,既可降低发病率,保护易感人群,阻止疫情蔓延,又能有效缓解人群恐慌,使局势可控。对重症和危重症患者,西医的呼吸机、血滤、ECMO等生命支持技术和对症治疗的药物对维持生命至关重要,但同时器械的使用容易对人体造成创伤性损害,抗生素、激素等药物则伴随着一些不可避免的副作用和后遗症。很多患者,尤其重症患者会有胸闷、喘促、乏力、心慌等症状,西医诊断为肺纤维化、肺功能下降,中医则以扶正为本,并因人而异进行中药调理,配合针灸、推拿、功法等多种疗法,可较快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
中医中药与西医药物治疗、生命支持技术相结合,面对疫情快速反应、及时救治,将预防、救治、康复融为一体,全程覆盖,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一、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不足
从部分中医医院的医师队伍构成来看,中西医临床专业基本是由中医从业者组成,鲜有西医人员主动学习中医并进行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这主要源于当前中医治疗的针对目标已经由传统的中医病证全面转换到现代医学疾病,治疗目标的转换就要求中医专业人员在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治疗西医疾病时必须吸纳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就必然有一个“中学西”的过程。从这种意义上说,当前几乎每一位中医临床工作者其实都是中西医结合专业队伍中的一员,中西医结合的任务也就主要由他们承担起来。虽然中医界不乏学贯中西之士,但总体人数偏少,难以形成与西医对等的学术群体,使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局限在一定范围和领域之内,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方面都受到很大限制。并且,目前所有医生均只有一种资质,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医学生毕业后考取执业证书、职称评定等均受限制,越来越多的院校选择放弃此专业,造成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困难。
(二)中西医理论“结合点”、临床“切入点”未建立
从实际调研中发现,虽然目前在临床上可以实现中西医两种手段和技术交叉并用,但在理论基础与学科内涵上依旧分别踩着中西医学两条“旧船”,中西医结合在理论范式上仍处在“结而未合”的状态,各专业各病种之间研究的广度、深度都存在严重不均衡现象。不少医生对疾病的诊断既用传统的望闻问切,又用现代仪器检测,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中医诊断的不明确性;治疗疾病时既用中药也用西药,但内在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只是简单的药物叠加,对其作用机理和相互间作用不甚明确,使得中西医结合的诊疗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有时甚至是盲目的。
(三)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足
通过调研发现,基层医疗队伍综合诊治水平较低,急危重症救治力量不足等问题。一是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现有医务人员年龄结构老化,新理论、新技术得不到很好的引进与开展;二是医疗设备添置与更换不足;三是基药目录过窄,常用药、廉价药配送不及时,缺乏药物储备,尤其是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病症需要长期服用处方药控制病情的慢性病患者来说,由于基层无药可购,造成购药困难。这些医疗安全隐患和供求矛盾,也导致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足。
二、提出建议和对策
(一)深化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增强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
中西医结合的研究,需要在中医、西医原有思维模式的影响中超脱,形成结合的新思路,充分运用现代先进的科学理念、成果与方法,形成、发展和完善中西医结合新的理论和诊疗方法。以鸿泰医院特色科室中风偏瘫康复科为例,由医院层面采取适合自身发展、符合中西医结合特点的科学的管理方案,对各临床科室中的中西医师进行合理配比,由中学西人员组成中医专业队伍和西学中人员组成西医专业队伍,共同组建中西医结合医师团队,中西医学者之间进行学术交融与对接,不断发掘中医特色,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找准“结合点”,打造中西医结合特色专科,做强中西医结合优势学科。并同时开展中西医联合诊疗,建立起中西医结合的多学科诊疗体系,鼓励科室间、院间和医联体内部开展中西医协作。
(二)重心下移精准施策,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1.聚焦问题多措并举,确保现有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一是严格落实近期发布的“淄博人才金政50条”,落细落实乡镇专业技术人才直评直聘政策,探索实行通过岗位特聘及薪酬从优、人文关怀等务实举措,吸引优秀医药卫生人才落户基层。二是完善上级医疗卫生专家对口支援制度,鼓励城市医生到基层锻炼和帮扶,并将其作为职称晋升的硬性指标,下沉优质医疗资源,带动基层医疗技术和能力发展。三是制定相关遴选制度和方案,筛选民间中医药人才反哺基层。将好的诊疗方式、诊疗流程和技术方法,因地制宜回馈各基层医疗机构,使其惠及更多的基层就诊群众。
2.多方锤炼基层医疗基本功,夯实中西医结合的基础。一是开展按需培训指导,提高基层医疗服务针对性。开展中医药学历教育、西学中教育、中医药师承教育,加强全科中医师进修培训、中医药医共体成员单位专业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全方位提高对常见病、多发病诊断、合理用药的能力,不断提升基层医师的中西医结合服务能力。二是加强网络建设,以互联网+的方式开展便捷培训。让基层人员通过远程会诊和教学培训,学到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技能。三是注重培养中西医结合“基层名医”。基层名医是对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者的认可和重视,对激发和调动工作积极性,形成赶帮超的良好氛围,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遵循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和作用,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建设,必将进一步提高群众健康保健水平,为后疫情时代促进“健康周村”建设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