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区文化和旅游局
标题: 突出鲁商文化特色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索引号: 11370306MB28662540/2021-None 文号:
发文日期: 2021-12-17 发布机构: 周村区文化和旅游局

突出鲁商文化特色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发布日期:2021-12-17
  • 字号:
  • |
  • 打印

突出鲁商文化特色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起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促进文化兴盛,提振农村精气神,加快形成乡村文明新风尚。

一、全方位开展乡村文明建设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育农村干部群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培育时代新农民为着力点,突出思想道德内涵,组织实施“铸魂强农”工程,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弘扬时代新风,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全面提升农民文明素养。按照“有场地、有标识、有制度、有队伍、有活动、有记录”的标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村居讲堂、道德讲堂等各类阵地作用,广泛宣传普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打造成为融思想引领、道德感化、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乡村基层综合平台。发挥好农村老党员、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模范等新乡贤作用,凝聚道德力量、传播主流价值。深化诚信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强大舆论氛围。创新宣传方式,选取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歌舞、小品等文艺形式,创作一批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品文艺作品。

(二)倡导树立乡村文明新风。深化乡风民风建设,构筑“文明、和睦、互助”的乡村文化精神。开展乡风民风评议,探索制定乡风文明建设评价体系,设立乡风文明榜,形成德业相劝、过失相规、守望相助、患难相恤的社会风尚。开展家风建设,以家风促村风,以“家和万事兴”为主题传承良好家风家训,广泛征集好家风好家训。修订完善村规民约,使之成为村民共同认可和遵循的行为规范。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推动红白理事会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倡导婚事新办,引导广大农村青年树立新型婚恋观,推行免费颁证和婚礼式颁证服务。倡导厚养薄葬,文明办丧,积极开展殡葬改革,加快公益性公墓建设。到2022年,节地生态安葬率达到90%

(三)广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创建全省“四德工程”建设示范区,建好用活善行义举四德榜,广泛开展“榜上有名”先模人物选树活动,建设一批四德主题广场、主题公园、主题社区、主题街道。抓好核心价值观固化展示,区级以上文明村每村建设1-2处。注重发挥农村党员、基层干部、道德模范的示范带动作用,以身边人、身边事为素材,教育引导广大农民见贤思齐、崇德向善。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加强动态管理,总结推广经验,到2022年,全区90%以上的村镇达到区级及以上文明村镇标准。广泛开展“最美家庭”故事巡讲和家风家训展示活动,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深入开展“学雷锋,做山东好人”活动,进一步健全村、镇、区梯次推进的选树机制。

牵头部门:区委宣传部;参与部门:区发改局、区卫生健康局、区民政局、区司法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区融媒体中心、区教体局、区农业农村局、区科协、区科技局、团区委、区妇联。

专栏12 乡村文明建设重点工程

1.“四德”建设提升工程。选树四德工程示范镇(街道)、村(居),到2020年,推荐一批各类“好人”。

2.“铸魂强农”工程。针对当前部分农民法治意识淡薄、环保意识不强、婚育思想封建愚昧以及农村宗教渗透和侵蚀等问题,通过宣传教育、社会治理、法制保障等综合措施,全面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推进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3.“新农村新生活新农民”培训提升工程。加强宣讲团和宣讲志愿者两支骨干队伍建设,成立由农业、教育、卫生、文新、民政、司法等部门业务骨干组成的宣讲团,招募宣讲巾帼志愿者,开展家居生活、伦理道德、亲子教育、身心健康等方面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综合素质。

4.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程。2018年探索启动试点建设工作,2019年实现全面推进,将其打造成为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综合载体平台。

二、高品质提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

推动城镇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壮大公共文化队伍,增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

(一)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统筹镇(街道)、村(居)公共文化场所,坚持一院多能、一室多用。推进镇(街道)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严格建设标准,打造资源充足、设备齐全、服务规范、群众满意度较高的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加强稷下学堂、文化礼堂、乡风家风馆、农家书屋、文体广场等文化阵地建设,部分中心村适度超前规划建设农民文化乐园。推进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开展文化扶贫,推动资金、项目、政策向贫困地区倾斜,2018年全面完成15个省定贫困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再提升任务。建立稳定规范的财政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发展格局。

(二)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抓好“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各项实事落实,充分运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进万家、送欢乐下基层、文艺志愿服务、“一村一年一场戏”免费送戏活动等平台载体,把更多优秀的电影、广播电视、戏曲、书刊、科普活动、文艺演出、全民健身活动送到农民中间。加快周村区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建设,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提供“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实现精准化。建设特色文化品牌。推广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探索运用市场机制、社会捐助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增加农村文化资源总量,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生产,不断推出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移风易俗方面的优秀文艺作品。

(三)培育乡村文化队伍。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培训力度,提升基层文化站组织管理人员素质能力。鼓励扶持民间文艺社团和业余文化队伍,发展农村广场舞队、庄户剧团等,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增强农村基层文化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大对农村文体团队的投入,组织文化专业人才、文化能人、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开展培训辅导,提高农村文化骨干专业技能。扶持壮大文化志愿者和群众文化活动积极分子队伍,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下乡,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从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

牵头部门:区文化和旅游局;参与部门:区教体局、区财政局、区农业农村局、区科技局、区卫生健康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融媒体中心。

专栏13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提升重点工程

1.“周村文化云”建设工程。到2020年实现区、镇、村三级“文化云”全覆盖。全面推广“菜单式”服务新模式,为城乡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

2.农村文化广场提升工程。实施“百姓舞台”提升工程,在有条件村居建设百姓大舞台,对原有戏台进行提升改造。充分发挥广场的文化载体功能和凝聚人心作用,调动农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使农村群众就近参与群众文化活动、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3.乡村儒学讲堂。在镇(街道)文化站设立儒学讲堂,推进儒学、礼仪进课堂,推广中华文明礼仪、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2025年,各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儒学讲堂实现基本覆盖。

三、大力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

充分挖掘鲁商文化内涵,做好乡村传统文化与鲁商文化的结合文章,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乡村传统文化,以现代理念、优秀文化引领乡村振兴。

(一)传承发展传统文化。深入挖掘整理鲁商文化内涵,形成一批精品成果,坚定文化自信。完善“图书馆+书院”模式,推进稷下讲堂标准化建设。推动有条件的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社区)基层综合文化中心设立儒学讲堂,完善经典诵读、国学普及、礼乐教化、道德实践、情趣培养等功能。推动传统文化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业发展、乡村自治等方面的深度结合,实施传统文化上墙活动,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与展示。创作推出一批符合农村群众需求的传统文化通俗读物。

(二)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推进乡村记忆工程,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因地制宜建设乡村博物馆、历史文化展室,使乡村成为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文化之乡、精神家园。加强对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实施传统村落挂牌保护制度。继续推进传统村落调查工作,实行一村一档,永久保存,挖掘更多的村庄列入国家和省级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名录。积极申报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加强对非遗保护性项目、“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的扶持。实施乡村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培育具有地域特色和品牌价值的传统工艺产品,开发传统节日文化用品和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推动民俗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三)传承发展红色文化。深入挖掘我区丰富的革命历史和文化资源,发掘红色文化资源。推动革命文化教育普及,深化党史、国史学习教育。建好用好党史国史馆、革命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加强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创作,重点讲好《一马三司令》等周村故事,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多渠道宣传弘扬红色精神。加大乡村红色文化旅游开发力度,推动红色旅游与民俗旅游、生态旅游等相结合,丰富红色旅游产品体系,打造一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牵头部门:区文化和旅游局;参与部门:区委宣传部、区融媒体中心、区教体局、区住建局、区档案局。

专栏14 乡村传统文化传承创新重点工程

1.乡村记忆工程。到2022年,建成1处“乡村记忆”特色乡镇,挖掘整理2个“乡村记忆”民俗节庆项目,建设10个“乡村记忆”博物馆(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建设20个“乡村记忆”村落(街区),50处“乡村记忆”民居,使乡村成为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文化之乡、精神家园。

2.传统文化传承工程。深入挖掘鲁商文化内涵,推进鲁商示范园项目建设,结合片区内保留的千佛寺庙群、顺河街古建筑群、古城墙等建筑、遗址,形成餐饮、甜品茶馆、酒吧、艺术工房、文化书店、特产专卖、休闲商业、博物馆、千佛寺、民乐戏院、酒店、民宿等,建成鲁商示范园文化创意产业园。

3.红色文化传承工程。深入挖掘我区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统筹全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建好用好党史国史馆、周村古商城等红色教育基地,深化党史、国史学习教育,讲好周村故事。推动乡村红色文化旅游开发,促进红色旅游与民俗游、生态游等相结合,打造一批乡村红色旅游精品区和精品线路

4.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加大已有传统村落保护力度,突出重点。王村镇李家疃、万家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总结出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做法,力争在保护开发方面率先取得突破。南郊镇韩家窝、王村镇东铺、北河东、西铺、沈古、苏李、王村、前坡、王洞9个省级传统村落,研究制定保护规划,确保规划落地,推进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5.乡村文化产业精品工程。结合乡村记忆工程,依托周村烧饼等“非遗”文化,发展具有周村特色的文化产业,对高氏香肠、琢石玉雕、周村花灯制作、珐琅器制作、实木家具的榫卯制作等优秀项目进行挖掘,培育一批特色文化品牌。

6.乡村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落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推动乡村传统工艺传承振兴。鼓励技艺精湛、符合条件的中青年传承人申报并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培养高水平工匠队伍。引导返乡下乡人员结合自身优势和特长,发展传统工艺、文化创意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