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关于大力挖掘蒲松龄文化资源的建议提案的答复
区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
134059号
建议人: 林晓勇
主办单位: 周村区文化和旅游局
答复时间: 2020-07-24
  • 答复内容
  • 建议内容

林晓勇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大力挖掘蒲松龄文化资源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清康熙十一年(1672),蒲松龄首进毕府,王村镇西铺村再入于康熙十八年(1679),直至七十一岁撤归里。三十三年中,蒲松龄先后课学毕际有八位孙子于绰然堂,博览藏书于万卷楼,采风于石隐园,谱写俚曲于振衣阁,完成传世名著《聊斋志异》,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王村镇西铺村设有蒲松龄书馆,原为明末户部尚书、太子太保毕自严旧居,因蒲松龄(1640—1715)在此教书、读书、著书而得名,现保留建筑为毕府东跨院,占地面积约2200平方米,有白阳井、绰然堂、蝴蝶松、振衣阁、故事厅、五书厅、万卷楼诸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充分挖掘蒲松龄文化价值,区文化和旅游局以蒲松龄书馆、周村古商城等为载体,大力弘扬聊斋文化,丰富周村传统文化内涵,为全区文旅融合注入发展活力。

1. 对蒲松龄书馆进行提升改造。积极对上争取162万元,对蒲松龄书馆万卷楼、绰然堂等进行修缮维护。积极与毕氏后人联系沟通,搜集毕氏文化书籍,在万卷楼将毕氏藏书和毕氏文化进行展示。计划对蒲松龄书馆展陈进行重新设计,结合《聊斋志异》《聊斋俚曲》《聊斋杂著》等著作和蒲松龄接触到的生活、风土人情、人物环境,充分展示聊斋文化内涵。

2. 计划建设毕氏家族和聊斋文化研学示范区整合王村镇内文化文物资源,以西铺、万家、苏李村的官宦世家的宗族文化,蒲松龄三十年著书立说的蒲文化等为主线,以聊斋文化和宗族文化为主旨,以蒲松龄书馆为载体,围绕研学教育打造王村镇传统文化研学小镇。

3. 依托古商城景区扩大聊斋文化宣传范围。古商城景区内设置多个与聊斋文化相关的景点,导游讲解中会为游客介绍聊斋文化相关知识,即:遇见周村与民俗展览馆主要介绍了蒲松龄的生平三益堂三益堂是目前淄博市有案可查的早期印刷书坊之一国内仅有一部完整的标有清乾隆三十二年王金范选刻十八卷本《聊斋志异》是在周村三益堂刻印的,现存于浙江省图书馆目前,店内主打聊斋文化主题,展示多个版本《聊斋志异》供游客参观咔咔魔相馆咔咔魔相馆利用原艺术博物馆基础建筑空间,融合本土元素与时尚品牌,将景区多元文化内容,通过3D错觉绘画,动态展示等形式予以展现,吸引游客拿起手机定格奇幻时刻其中三个展厅中聊斋迷梦之神龙探秘、阿英报恩聊斋惊梦之画皮近二十个场景是展现聊斋文化。

4. 将聊斋文化纳入全区研学游重要内容。随着研学游的兴起,深入挖掘各景区文化内涵,积极开发并推广研学游项目,将蒲松龄书馆、古商城三益堂聊斋文化主题作为研学项目,中小学生们可在深入了解周村传统文化的同时,进一步了解聊斋文化。

5. 持续加大对聊斋文化的挖掘、宣传周村古商城北片区建设周村博物馆时,将对聊斋文化进行充分展示,并做好与蒲松龄书的串线工作。

 

                                 周村区文化和旅游    

                                        

 

 

                         

联系人:商淑真   

联系电话:6195317

 

 

蒲松龄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重要人物,长期以来一直被我们周村忽视,甚至诸多重要的物质遗产都被搬到临近的淄川,这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当然,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作为蒲松龄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依然值得我们大力研究和弘扬。 建议:要讲好周村的“聊斋”故事,把“周村的蒲松龄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