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国家非遗“丝绸染织技艺”保护和传承力度,打造周村“丝路之源”金字招牌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关注和关心。近年来,我区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十六字方针,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动全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为促进和扩大周村影响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周村丝绸染织技艺”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周村丝绸行业当中的一件大事,充分说明了上世纪从50年代至今周村丝绸的发展历史进程对山东丝绸行业的贡献。以及在山东的丝绸行业的地位。
周村区文化和旅游局重视对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区委、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领导下,经过多年的努力工作,截止到目前,共有国家级项目3项,省级项目12项,市级项目39项,区级项目132项。国家级传承人1名,省级传承人3名,市级传承人29名。
一、我区丝绸染织技艺保护开发情况
一是区文旅局2011年开始,组织非遗普查工作人员深入到原淄博制丝厂、原淄博丝织二厂、原淄博丝织一厂、原淄博丝织三厂以及大染坊等丝绸企业和淄博丝绸公司进行实地采访,并大量采访了企业职工,得到了第一手的文字、图片资料,期间又通过整理资料,按照申报要求,为周村丝绸织染技艺入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自淄博凯利丝绸有限公司为项目保护单位以来,区文旅局积极与市局部门沟通,为企业搭建平台,多方宣传推广周村丝绸文化,企业也先后参加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等活动,为企业品牌的扩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是作为省级项目备选推荐工作,区文旅局积极对上争取,推荐周村丝绸作为国家级项目的申报项目进行申报,区文旅局安排专人为企业服务,帮助企业做好文字整理、图片选拔等各项基础性工作,保证了材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从而在众多的申报项目当中脱颖而出,成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四是在做好各级申报工作的同时,区文旅局也也非常重视对传承人的选拔和推荐工作。为企业出谋划策,使王利民、王淑娟、张义等丝绸行业的传承人得到有效的保护。
五是重视其他丝绸行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帮助原淄博丝制二厂(淄博海润丝绸有限公司)“於陵帛”成功入选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下一步打算
一是继续开展全区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积极推介淄博凯利丝绸有限公司申报淄博市“非遗工坊”的申报工作,推动淄博烧烤之后的三件套的促进工作(陶瓷、琉璃、丝绸)相结合工作。
二是打造平台,充分利用济南“山东好品 淄博美物”展销会,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山东省文化产业博览会、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等各种大型展会,将周村丝绸文化宣传出去。
三是利用各种资源,帮助非遗保护单位采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方式,全面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特点。
周村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3年8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