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周村区自然资源局
关于公开征求《淄博市周村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根据《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开展市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有关要求,淄博市周村区自然资源局研究拟订了《淄博市周村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征求意见稿)。现面向社会征求意见。
本次公开征求意见日期为2024年11月7日—2024年11月18日。
如有修改意见或建议,请采取书面形式,将修改内容、修改理由,以及意见提出人真实姓名、所在单位和联系电话等个人信息通过传真或电子邮箱反馈周村区自然资源局。
传真:0533-6412997
电子邮箱:zcgtzfdd@zibo.shandong.cn。
淄博市周村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
(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
淄博市周村区自然资源局
2024年7月
目 录
附表目录
1.淄博市周村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表
2.淄博市周村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点区域表
3.淄博市周村区绿色矿山企业统计一览表
4.淄博市周村区水源地保护区信息统计一览表
5.淄博市周村区历史遗留矿山核查图斑台账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同时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近年来,淄博市周村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全省“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布局和“三区”建设格局,围绕“四区一城”定位,持续推进“六大赋能行动”,聚力打造淄博的绿色之城,坚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原则,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持续推进“美丽淄博”建设,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为进一步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快推进全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守牢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淄博”提供重要生态保障。根据相应规划编制了《淄博市周村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专项规划,是区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立项、实施、验收的重要依据,“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内涵边界涵盖“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相关工作内容。本规划是淄博市周村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
一、规划范围、目标、目标年
(一)规划范围:规划范围包括周村区全部功能区,涉及国土空间总面积为204.33平方千米。
(二)规划目标:通过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逐步实施,绘画“山青,水秀,林绿,景美,和谐”蓝图。
(三)主要任务:稳固提升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开展矿山生态修复;保护和修复河流、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推进全域土地整治和农田生态修复;改善和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完善区域生态网络;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建设。
(四)规划目标年:规划基准年为2021年,规划目标年为2035年,近期目标年为2025年。
二、生态修复分区、重点区域
(一)生态修复分区
1.南部山地丘陵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生态修复区,土地总面积58.61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28.68%;
2.北部冲击平原人居环境提升区,土地总面积145.72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71.32%;
(二)生态修复重点区域
南部山地丘陵生态修复重点区,土地总面积58.61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28.68%;河湖沿岸生态修复重点区,土地总面积100.9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9.38%。
三、重点工程
部署三大生态修复重点工程:1.矿山地质环境治理;2.土地综合整治;3.地质灾害防治;4孝妇河流域公园城市绿脉建设。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2.强化政策体系;3.加强技术支持;4.强化资金保障;5.鼓励公众参与。
一、规划实施背景
1.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
2.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强调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3.2016年9月,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联合下发《关于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通知》(财建〔2016〕725号),指出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有力举措,是破解生态环境难题的必然要求”。
4.2016年—2018年,国家在“两屏三带”和大江大河等我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骨架的核心区域分三批支持了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取得丰富的系统修复经验。
5.2020年9月,自然资源部下发《关于开展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20〕45号),指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应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遵循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按照保证生态安全、突出生态功能、兼顾生态景观的次序,以全国和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生态、农业、城镇空间为对象,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助力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6.2020年11月,省自然资源厅下发《关于开展市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鲁自然资字〔2020〕123号),《通知》要求市县级贯彻“自然资办发〔2020〕45号”总体思路要求,同步做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并明确了四项基本原则。基本原则包括:(1)坚持实事求是,探索创新;(2)坚持统筹协调,科学修复;(3)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4)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分区分类合理配置保护和修复、自然和人工、生物和工程等措施,严控人造景观工程、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二、规划内涵边界
国土空间规划作为人类社会有远见的实践性活动,是一种既需要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又需要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法则、制度和技术范式。国土空间主要指由土地、水、空气、生物等自然要素以及建筑物、工程设施、经济及文化基础等人文要素构成的地域空间,包括过去、现在及未来各种人类活动的总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指遵循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基于自然地理格局,适应气候变化趋势,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对生态功能退化、生态系统受损、空间格局失衡、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的生态、农业、城镇国土空间,统筹和科学开展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的活动,是维护国家与区域生态安全、强化农田生态功能、提升城市生态品质的重要举措,是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增强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助力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提供优良生态产品的重要途径,是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支撑,通过实行国土空间生态整治、生态修复、生态重建等,构建“山为骨、水为脉、林为表、田为魂、湖为心、草为皮”的国土空间生态安全体系。
三、规划定位、任务
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是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专项规划,是市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下级规划,是一定时期区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任务的总纲和空间指引,是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依据,是一定时期内区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活动的具体安排,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体系中发挥承上启下作用。
1.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和区委区政府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衔接区域发展战略,落实《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山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十四五”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周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国家、省、市、区相关规划确定的生态修复任务。
2.基于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识别区域生态问题,预判重大生态风险。
3.谋划区域生态修复总体布局,明确生态修复目标任务,确定生态修复重点区域、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
4.提出规划创新和实施的保障措施,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的生态价值实现机制。
淄博市周村区自然资源局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度重视生态保护修复工作,锚固生态本底,提质生态空间,着眼经济,系统开发、综合治理,谱写淄博绿色之城篇章,大力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土地综合治理、河湖与湿地保护修复、国土绿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效果显著,自然生态系统状况持续改善,生态功能不断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一、地质环境治理稳步实施
“十三五”期间,通过实施历史遗留矿山治理、矿山复绿行动、京津冀周边重点区域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等重点工程,共完成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12项(淄博市周村区历史遗留废弃工矿地生态修复工程施工项目11项、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西道砖厂历史形成废弃矿坑生态修复项目1项),投资206.22万元,治理面积0.4422平方千米。加大绿色矿山建设力度,2个矿山纳入绿色矿山名录。
二、河湖生态系统建设成果显著
按照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围绕生态周村建设,持续推进国土绿化、森林资源管护,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4.42%,森林资源持续健康发展,生态宜居环境进一步改善。以淄博孝妇河文化休闲生态观光带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绿色长廊建设,该项目是打造周村区全域公园城市建设的先行示范,全长约13.5公里。2016年至2019年,按照《孝妇河生态治理提升(滨博高速至济青高速)规划设计方案》,孝妇河北郊镇段工程完成投资6亿元,在联通路北侧形成水面面积0.14平方千米的景观湖,完成绿化提升面积100余万平方米,滨河公园建设基本完成,沿河两岸景观带建设初具规模。
白云湖(周村水库)湿地公园治理工程是提升城区西南门户形象、改善城区水生态环境、实现清水润城的枢纽工程。项目规划占地0.3715平方千米,其中景观水面面积约0.1896平方千米;淦河、涿河、米河(杜家段)整治提升工程,G309(周村水库至王村段)路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王村宝山小流域生态修复建设项目均取得显著成效。
建成开放总占地超过6.67平方千米的环湖公园、绿苑花海、樱花园、滨湖沙滩等公园、绿地、廊道,多层次全域公园体系基本形成。
三、土地综合整治效益明显
通过实施土地整治、土地开发工程,推动了土地整治与现代农业、生态治理、精准扶贫等多领域跨界融合。“十三五”期间实施土地整治项目3项,总规模0.8658平方千米。通过实施土地平整工程、灌溉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其他工程等,新增耕地面积0.7834平方千米,其中,高标准农田0.5271平方千米,水浇地0.0914平方千米。2016年、2017年未立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十三五”期间实施增减挂钩试点项目42项,折旧地块面积1.751平方千米,验收批复复垦农用地面积1.7476平方千米,其中复垦耕地面积1.6951平方千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济南召开的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科学分析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形势,把握好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确保“十四五”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为我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指明了方向。国家制定的《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中,在全国生态保护和修复战略格局中赋予我省重要位置,为我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明确了具体要求。山东省制定的《山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十四五”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中,我区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济淄同城化发展及省会城市经济圈深度融合拓宽了我区经济发展空间。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是自然资源领域的一项整体性、系统性、复杂性、长期性工作,必须顺应新时代要求,统筹谋划全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总体布局,逐步推进国土空间全域生态保护修复,实行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保护修复重要生态系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区建设和“生态周村区”建设目标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同时,要清醒看到,我区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的拐点期、攻坚期、突破期,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城镇空间进一步拓展将导致生态空间受到挤压,生态建设与保护的压力不断加大;环境空间、资源空间上限承压,资源能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生态建设任重道远;国家相继出台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等耕地保护政策,严格控制生态退耕,对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综上,生态修复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压力同在,把握大势、胸怀大局,在坚持稳中求进的基础上,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在挑战中觅先机,于变局中育机遇。
一、自然地理概况
周村区位于淄博西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7°41′~117°58′,北纬36°39′~36°54′。东临张店区,南接淄川区,西南与章丘区接壤,西北与邹平市毗邻,东北与桓台县连界。区域形态西南-东北狭长,南北最大纵距约26.86千米,东西最大横距约25.67千米。全区总面积204.33平方千米,占淄博市总面积(5965平方千米)的3.43%。
周村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便利,青银高速公路、滨莱高速公路、国道309、国道205在境内交会,形成了“七纵六横”道路交通网络。全区已全部实现村村通公交,通客车比例为100%。
1.气象
周村区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性气候,属半湿润地区。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48.2小时。年平均气温13.1℃,年平均无霜期196天。年平均降水量为646.3mm,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份,雨季雨量421.9mm,雨热同期,适合多种植物生长。主要风向为西南风。灾害性天气主要是干旱,其次是冰雹、大风、暴雨、霜冻等。
降水主要受大气环流、季风和地形条件影响,降水量时程变化大,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
2.水文
本区境内主要河流有5条:孝妇河、涿河、米沟河、淦河、白泥河,河流总长度60.04千米,涿河、米沟河、淦河、白泥河为季节性河流,孝妇河为长期性河流。
周村区地势南高北低。以胶济铁路(电气化改造前的路轨,下同)为界,南部多为丘陵,北部为平原。南部地势最高点在王村镇西宝山,海拔351.8米,最低处在北郊镇北部邓家村北,海拔24.2米。地面坡降1.09‰,南北相对高差327.6米,最高处与最低处相距30千米。
周村区位于鲁西台背斜鲁中隆起的北缘,淄博向斜的末端。区内自南向北出露地层由老到新,依次为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新近系及第四系。
地质构造简单,区内有萌山向斜西翼。萌山向斜是一个平缓、开阔、西翼保存不完整的向斜构造,为淄博向斜北部组成部分,位于萌山水库一带,长16千米,宽13千米;向斜轴15°,轴部是侏罗系三台组,东翼是侏罗系、三叠系,出露较完全,地层倾向NWW,倾角10°~20°;西翼由于受禹王山断裂的影响,破坏了向斜的完整性,仅有侏罗系三台组出露,且较狭窄,地层倾向NE,倾角15°~17°。境内主要断裂构造,有南北向禹王山断裂带、东西向碾子山断层和北东向朱家庄断层。其次是次级断裂构造,主要有北西南东向小断裂。
多为中基性岩浆岩,充填在北西南东向小断裂中,形成雁列状岩脉岩墙群,倾角陡立,分布较广。
周村工业形成了装备制造、新材料、纺织丝绸、沙发家具、电子电器等产业集群,是中国纺织产业基地、中国电热锅产业基地、中国软体家具产业基地。周村服务业繁荣发展,商贸物流产业园区初具规模,沙发家具、不锈钢、汽车、纺织品四大专业市场面积超过120万平方米,2019年被评为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
2021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42亿元,全年粮食总产5.47万吨,其中,夏粮总产2.83万吨,秋粮总产2.64万吨,其中,全年谷物总产5.42万吨。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4.55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4.1:44.2:51.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0.25亿元;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5059元、22463元。
周村区土地总面积204.33平方千米,其中未利用地面积2.31平方千米,占区域土地总面积1.13%;农用地和建设用地面积202.02平方千米,占区域土地总面积98.87%。
周村区水文地质分区为中部淄博向斜盆地区。
该区位于周村区中部,介于小清河和鲁山山脉之间,主要含水岩层为寒武、奥陶纪灰岩、第四纪松散岩类。以奥陶系岩溶水和第四系孔隙水最具供水意义。
1956—1982年,周村区年平均总水量为3597万立方米。1985年,水库塘坝的总兴利库容为5142万立方米,占地表径流的25%。是年,实际蓄水量为4700万立方米,占地表径流的23%。全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3595.93万立方米,其中客水16970.17万立方米。当地产水量为6625.76万立方米。平均产水模数为每平方公里25.19立方米。
周村区地下水总储量为1.35亿立方米。1985年,开采地下水为3525.61万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2945.61万立方米,工业及生活用水580万立方米。
境内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粘土、石英石、磨石等。煤分布在王村与淄川区、章丘区的交界处。煤质分瘦煤、贫煤和天然焦三种,储量约300万吨。
粘土分软质、硬质两种。软质粘土分布在南郊镇李家村和王村镇大史村一带,品种有1、2、3级和级外四种,储量92万吨;硬质粘土分布在王村镇李家疃、大史村一带,储量20万吨。
石英石分布于王村镇大史、苏李、姚家一带。石英石所含成分有:石英石(SiO2)占62.28%,钠长石占37.14%,金红石、铁等占0.3%。储量3000万吨,可开采量1000万吨。
磨石分布于王村镇彭家庄一带,储量120万吨,已部分开采。
(四)地质环境
周村区地处华北平原坳陷区、济阳坳陷区的南部,为淄博凹陷的西北边缘。由于倾斜沉积盆地向北倾斜的簸箕状,形成自南而北由老到新的地层,为新生代第四系地层覆盖。
(五)生态环境
2021年周村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38天,同比改善7天,三金集团站点(市对区考核国控站点)综合指数改善13.5%,居全市第1位;孝妇河袁家桥断面COD、氨氮浓度分别为18.4mg/L、0.35mg/L,达到地表水III类水体标准。
四、“三线”划定成果
国务院批复的“三线”划定成果为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基础依据之一,现将周村区“三线”划定成果介绍如下:永久基本农田总面积36.50平方千米,王村镇面积最大,为12.28平方千米,约占33.65%,丝绸路街道面积最小,为0.03平方千米,约占0.08%;城市开发边界总面积74.75平方千米,北郊镇面积最大,为22.97平方千米,约占30.73%,大街街道面积最小,为5.86平方千米,约占7.83%;区域内无生态保护红线。
五、生态资源状况
全区国土空间总面积204.33平方千米,均为陆域面积。土地面积204.33平方千米,其中未利用地面积2.31平方千米,占区域土地总面积1.13%;农用地和建设用地面积202.02平方千米,占区域土地总面积98.87%。
林地(其他林地、乔木林地、竹林地)面积50.79平方千米,森林面积29.47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14.42%,周村区各乡镇均有分布。
湿地面积4.57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孝妇河、淦河等河道附近,其中内陆滩涂面积0.1969平方千米。近年来,天然湿地不断减少,人工湿地逐年增多。
草地面积约2.3平方千米,均为其他草地,无天然牧草地和人工牧草地,分布在周村区各乡镇。分布较零散,呈现与林地共生,与农用地交叉的特点。
境内主要河流有孝妇河、淦河、米沟河、涿河、白泥河等,河流湖泊总面积为2.75平方千米。湖泊主要分布在北部平原、南部山地丘陵区,主要湖泊有丁家水库、河东水库、东道水库等。
全区下辖3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南郊镇韩家窝村、王村镇苏里村入选国家森林乡村;王村镇平楼村、王村镇苏李村、王村镇杨古村、南郊镇山头村、南郊镇韩家窝村入选山东省森林村居;王村镇杨古村、王村镇王洞村、南郊镇山头村、南郊镇尚庄村、南郊镇前辛村、北郊镇东坞村入选淄博市森林村居。通过森林乡村、森林村居建设,城乡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六)矿山
全区尚有历史遗留露天矿山1处,分布在王村镇,以石灰岩为主。2018年以来,修复历史遗留露天矿山12处。截至2021年底,生产矿山中已创建绿色矿山2座。
生态修复面临全面挑战。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修复行业发展迅速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如:生态修复项目缺乏有效管理、效果监测反馈及资金保障等。同时,一些新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生活。
一、生态修复工作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对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内在机理和发展规律认识不够,与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要求存在差距。自然资源部门“两统一”职责下的生态修复管理体制和协调联动机制仍需完善,统筹生态保护修复面临较大压力。生态修复工程大多目标单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机制尚未健全,同一区域不同部门实施的生态修复联合协作机制欠缺,基于自然地理格局下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整体提升成效不明显。
二、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建立
当前生态保护修复资金仍以政府投入为主,投资渠道较为单一,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建立,资金投入整体不足,缺乏激励社会资本投入生态修复有效政策和措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缺乏有效途径,社会资本进入生态修复意愿不强,部分企业生态保护修复主体责任未能有效落实。
三、科技支撑服务能力不强
生态保护修复研究相对分散,修复对象相对单一,对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研究尚有欠缺,且与工程实践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生态修复效果监测、管控存在滞后现象。科技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不健全,统筹管理平台、机制有待提升。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省重要讲话精神,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国家生态修复重大战略部署,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打造公园城市、主城提质增容、全域融合统筹、交通快速通达”目标定位,以全面提升生态安全屏障质量、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为目标,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为主线,发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构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新格局,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生态周村提供良好的生态保障。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遵循生态系统内在规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节俭务实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升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
--坚持协调衔接,促进综合修复。与《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十四五”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山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淄博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周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相衔接,科学规划,协调推进各类生态系统综合修复,提升森林、河流、湖泊、湿地等生态功能,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
--坚持规划引领、统筹兼顾。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规划,与全区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综合考虑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之间的协同性,注重山上山下、城市乡村的系统性、关联性,全地域、全要素、全过程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格局。
--坚持问题导向、科学修复。立足我区自然地理格局和生态系统状况,聚焦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重点区域,准确识别突出生态问题,科学预判主要生态风险。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遵循生态系统内在机理,以生态本底和自然禀赋为基础,宜林则林、宜田则田、宜水则水、宜草则草的原则,因地制宜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增强措施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行性。
--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机制。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政府主导、政策引领、社会参与、监管严格要求,推进政策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逐步完善生态保护修复的政策与机制。
一、总体目标
通过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实施,使全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农业生产区、城乡发展区的生态状况明显好转,生态系统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服务功能显著提高,生态稳定性明显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有效提升,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基本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绘画“山青,水秀,林绿,景美,和谐”蓝图。
二、具体目标
--生态系统功能显著增强。到2030年,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完成国家生态保护任务,森林覆盖率稳中有升,森林蓄积进一步提升,湿地保护率基本稳定。其中到2025年,全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PM2.5等指标浓度明显降低。
--农业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到2030年,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稳步提升。其中到2025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3%以上。
--水生态保护持续改善。到2030年,重点河湖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水土保持率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其中到2025年,水土保持率达到86.77%。
--城乡生态品质不断提升。到2030年,城乡生态质量不断提高,城市(县城)建成区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稳步提高。其中到2025年,城市(县城)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1.45平方米。
--矿山修复治理持续推进。到2030年,历史遗留矿山得到有效治理。其中到2025年,全面完成“三区两线”可视范围内和“2013年以来关停的露天矿山”治理修复,生产矿山全部达到绿色矿山建设标准。
--土地综合整治全面加强。到2030年,稳步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助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有序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全域公园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到2025年,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6%以上,河湖水面率达到2.1%以上,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0.95平方米以上,万人拥有绿道长度达到2.25千米以上;到2035年,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1.6%以上,河湖水面率达到2.5%以上,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1.45平方米以上;万人拥有绿道长度达到5.8千米以上。
表3-1 淄博市周村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指标表
类型 |
名称 |
单位 |
2025年 |
2035年 |
属性 |
生态质量类 |
森林覆盖率 |
% |
完成省、市下达任务 |
完成省、市下达任务 |
约束性 |
湿地保护率 |
% |
完成省、市下达任务 |
完成省、市下达任务 |
预期性 |
|
水土保持率 |
% |
完成省、市下达任务 |
完成省、市下达任务 |
预期性 |
|
修复治理类 |
城市(县城)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
平方米 |
完成省、市下达任务 |
完成省、市下达任务 |
预期性 |
新增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 |
万亩 |
完成省、市下达任务 |
完成省、市下达任务 |
预期性 |
|
“三区两线”可视范围内历史遗留矿山治理率 |
% |
100 |
100 |
约束性 |
|
“2013年以来关停的露天矿山”矿山治理率 |
% |
100 |
100 |
约束性 |
|
绿色矿山建成率 |
% |
100 |
100 |
预期性 |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遵循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依托国土空间生态保护格局,聚焦重点生态功能区,围绕全市“南屏北水,多廊多点”生态修复格局,结合全区生态保护部署,构建我区“一丘,一原,一带”生态修复格局,筑牢生态安全底线。“一丘”指的是地形相对较高的南部山丘,主要区域为王村镇,加强南部丘陵生态修复,提升核心生态源地功能;“一原”指的是北部冲击平原,强化周村北部平原土地综合整治,提升农田生态质量;“一带”指的是北部孝妇河生态带,保育修复孝妇河一条生态带,提高河流廊道生态流量,提升沿河地带生态功能。
以市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确定的生态修复分区为基础,突出自然地理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通性,以重点流域、区域等为基础单元,进行全覆盖、不交叉、不重叠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详见附表一)。
一、分区原则
依据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现状调查结果,在全面分析研究区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环境背景、现存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已有规划成果、区域格局、生态地质环境特点等,确定本次分区原则如下:
以市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确定的生态修复分区为基础,充分衔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区全域公园城市建设规划、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区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区级规划。
以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质构造、地层等自然地理要素分布情况,结合植被发育、生物种群发育等生态系统分布情况,突出区域自然地理、生态系统完整性、连通性,遵循自然规律,进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划定。
为便于规划衔接、落实,本次工作以村为基础单元,结合流域分布情况,进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划定。
根据收集资料综合研究分析、现状调查结果,识别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三类空间相邻或冲突区域生态系统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共性问题区域划定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
参照《山东省市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应全覆盖、不交叉、不重叠。
二、区域生态修复分区
以区域自然地理格局为基础,基于自然生态本底状况,突出主要功能和主要生态问题,通过市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和区级国土空间规划等相关成果,按照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土地利用方式、限制因素和开发利用方式的相对一致性,将周村区划分为两个生态修复分区。
土地总面积58.61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28.68%。涉及王村镇。该区域地势较高,生态资源相对稳定。修复主导方向为地下矿山采空区和露天矿山生态修复,优化森林资源,涵养水源,强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保护生物多样性。
土地总面积145.72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71.32%。涉及大街街道、永安街街道、城北路街道、丝绸路街道、青年路街道、北郊镇和南郊镇。该区域是省内粮食主产区,农田生态环境敏感。生态修复主导方向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强化农田保护林网建设,增强水土保持能力,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升人居环境。
结合市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和区级国土空间规划,统筹考虑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系统恢复力水平以及各生态要素关联性,确定生态修复重点区域(详见附表二)。
一、南部丘陵生态修复重点区
开展宜林荒山(地)绿化,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全面提升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加大河流源头功能保护区建设。实施土地综合整治,提高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加快绿色矿山建设,加大历史遗留废弃矿山修复力度。
二、河湖沿岸生态修复重点区
推进沿黄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修复,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滩区治理,打造高品质河湖沿岸绿色生态廊道。统筹推进黄河下游沿岸及滩区国土综合整治,推进国土绿化与防护林修复改造。打造黄河沿线百里生态廊道,增强黄河下游生态屏障功能。
以开展科学绿化试点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大力开展森林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开展南部山地丘陵区森林生态修复,开展中幼林抚育、退化林修复,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树种结构,改善林相景观,提高林分质量和林地生产力,山地丘陵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生态质量大幅提升。
以“三区两线”历史遗留矿山为抓手,扎实推进破损山体、露天采场、废弃矿井、采空区生态修复。加强绿色矿山建设,强化矿山企业履行生态保护修复主体责任意识,指导监督矿山企业履行地质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义务。开展地质灾害调查研究,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实施治理工程,提升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在确保完成耕地保护任务的前提下开展退耕还湿等措施,有效恢复退化湿地;开展自然湿地地形地貌修复、河湖水系连通、植被恢复和外来有害生物防控,恢复提升湿地生态功能。开展孝妇河等重要湿地保护修复工程。
整体推进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实施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和农田防护等工程建设,盘活利用农村闲散土地,提升耕地数量和质量,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保护乡村自然景观,传承历史文脉,改善农田及周边生态环境,维持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强化部门协调,推进城市生态修复。依托城市自然山水格局,优化城市生态系统,科学开展城市山体、湿地综合修复,提升生态服务功能;科学合理规划建设城市绿环、绿心、绿楔、绿廊、绿道,构架完整连贯的城市绿地系统;打通城市内部的水系、绿地和城市外围河湖、森林、耕地,完善蓝绿交织、亲近自然的生态网络。
一、推进全域土地整治和农田生态修复
整体推进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实施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和农田防护等工程建设,盘活利用农村闲散土地,提升耕地数量和质量,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保护乡村自然景观,传承历史文脉,改善农田及周边生态环境,维持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二、改善和提升城市生态系统
强化部门协调,推进城市生态修复。依托城市自然山水格局,优化城市生态系统,科学开展城市山体、湿地综合修复,提升生态服务功能;科学合理规划建设城市绿环、绿心、绿楔、绿廊、绿道,构架完整连贯的城市绿地系统;打通城市内部的水系、绿地和城市外围河湖、森林、耕地,完善蓝绿交织、亲近自然的生态网络。
一、完善区域生态网络
强化镇域生态保护修复,提高生态网络连通性和稳定性。开展科学绿化试点示范区建设,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森林碳汇能力,推进南部山地丘陵区生态保护修复;强化孝妇河生态带保护和管控;以孝妇河、淦河等重要河流水系为重点,完善生态廊道建设。
二、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建设
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基础理论研究,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以及技术推广应用。开展森林、湿地、矿山、土地、困难立地条件造林等生态修复技术方法研究,提升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技术水平。开展生态碳汇相关研究,探索构建生态补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以自然资源“一张图”为基础,建设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信息系统。
针对水土流失、历史遗留矿山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等生态退化、破坏问题,按生态系统恢复力程度,因地制宜,采取保育保护、自然恢复、辅助修复、生态重塑等策略。强化自然保护地修复,保护良好生态系统和重要物种栖息地;加强重要河流湖泊湿地修复;开展森林功能修复,强化荒山、破损山体植被恢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针对重点城镇,统筹城内城外,保护和修复各类自然生态系统,推进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完善蓝绿交织、亲近自然的生态网络,促进生态用地可持续利用;科学开展城市山体整治修复,加快各类型矿山生态修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基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格局,部署生态修复重点工程。
一、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
此项包括矿山复绿行动、历史遗留矿山治理、重点区域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等。主要涉及部门为周村区自然资源局。
其中需要治理图斑(无法确认治理恢复责任主体的无主废弃矿山、由政府承担治理恢复责任的政策性关闭矿山)共1处,总面积5231.07平方米。
表6-1 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图斑信息统计表
序号 |
乡镇名称 |
数量(处) |
面积(平方米) |
占比 |
1 |
王村镇 |
1 |
5231.07 |
100.00% |
合计 |
1 |
5231.07 |
100.00% |
区域未利用地(仅含裸土地、裸岩石砾地、其他草地)面积共2.31平方千米,其中裸土地0.05平方千米,裸岩石砾地0.04平方千米,其他草地2.21平方千米。
表6-2 未利用地(仅含裸土地、裸岩石砾地、其他草地)统计表
序号 |
乡镇名称 |
未利用地 |
小计 |
占比 |
||
裸土地 |
裸岩石砾地 |
其他草地 |
||||
1 |
北郊镇 |
9511.33 |
0 |
756499.94 |
766011.27 |
33.21% |
2 |
城北路街道 |
0 |
0 |
172063.16 |
172063.16 |
7.46% |
3 |
大街街道 |
0 |
0 |
54079.88 |
54079.88 |
2.35% |
4 |
南郊镇 |
2529.37 |
844.31 |
463465.73 |
466839.41 |
20.24% |
5 |
青年路街道 |
0 |
0 |
50742.60 |
50742.6 |
2.20% |
6 |
丝绸路街道 |
0 |
0 |
104775.43 |
104775.43 |
4.54% |
7 |
王村镇 |
37656.44 |
42298.1 |
517769.98 |
597724.52 |
25.92% |
8 |
永安街街道 |
0 |
0 |
94050.55 |
94050.55 |
4.08% |
小计(平方米) |
49697.14 |
43142.41 |
2213447.27 |
2306286.82 |
100.00% |
|
合计(平方米) |
2306286.82 |
|
近期目标年内(2021-2025年),通过自然恢复、地形地貌重塑、植被恢复等人工辅助手段,辅以削坡、砌筑挡土墙、(截)排水沟等工程措施,消除视觉污染,完成全部图斑治理任务。详见附表六。
治理任务共1处,总面积5231.07平方米,主要为废弃露天石灰石矿等,分布于王村镇。
表6-3 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图斑治理(2021-2025年)统计表
序号 |
乡镇名称 |
数量(处) |
面积(平方米) |
占比 |
1 |
王村镇 |
1 |
5231.07 |
100.00% |
合计 |
1 |
5231.07 |
100.00% |
规划目标年内(2026-2035年),以自然恢复为主,工程治理为辅,完成辖区内全部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图斑)治理工作,恢复矿山地质环境、重构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
二、土地综合整治
此项包括土地综合整治、占补平衡、增减挂钩项目等。主要涉及部门为周村区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局。
近期目标年内(2021-2025年),通过土地整理、坡面整理、修建蓄水池、机民井施工等工程措施,恢复耕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与现代农业、生态治理等相融合。主要分布于王村镇、北郊镇等,治理面积约0.1平方千米。
规划目标年内(2026-2035年),通过土地平整工程、灌溉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等工程的实施,推动土地整治与精准扶贫、现代农业、生态治理相融合。主要分布于王村镇、北郊镇等,治理面积约0.35平方千米。
表6-4 近期目标年(2025年)土地综合整治统计表
区县名称 |
总面积(平方千米) |
类型 |
主要区域 |
周村区 |
0.1 |
占补平衡;土地整治 |
王村镇、北郊镇 |
总 计: |
0.1 |
|
|
表6-5 远期目标年(2035年)土地综合整治统计表
区县名称 |
总面积(平方千米) |
类型 |
周村区 |
0.35 |
占补平衡;增减挂钩;土地整治 |
总 计 |
0.35 |
|
三、地质灾害防治
全区划分地质灾害低易发区1个,地质灾害非易发区1个,低易发区面积25.51平方千米,占全区面积的12.48%,低易发区地质灾害隐患点6处,占总灾害点数的100%;非易发区面积178.82平方千米,占全区面积的87.52%;非易发区地质灾害隐患点0处。主要涉及部门为周村区自然资源局。
(一)近期目标年(2025年)
近期目标年内(2021-2025年),先后开展周村区王村镇大尚村采空塌陷、周村区王村镇中央村采空塌陷地质灾害隐患区综合调查工作。对周村区王村镇大尚村采空塌陷、周村区王村镇中央村采空塌陷,2处地质灾害重要隐患点的综合治理与避险搬迁工作。
(二)规划目标年(2035年)
规划目标年内(2026-2035年),视近期项目进度情况,安排有重大危害、需重点治理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综合勘查工作。视近期项目进度情况,安排地质灾害重要隐患点的综合治理与避险搬迁工作。
四、孝妇河流域公园城市绿脉建设
孝妇河作为周村区东西向主要生态廊道,串联统筹各县,是周村生态环境的核心要素,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两岸滨水区将成为城市核心功能的承载区,实现孝妇河滨水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将为周村区城市品质提升和转型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其发展大有可为。主要涉及部门为周村区自然资源局、水利局。
秉承绿色生态理念,以孝妇河生态绿廊为核心,连山、通水、链路,形成流域安全稳定的生态网络。通过构建五类公园体系,塑造一条以孝妇河为纽带“开放活力”的公园城市绿脉。遵循留白增绿、精野结合、尊重本底的原则,对沿线各类用地等进行“增绿、提质、添彩”行动,助力孝妇河流域绿化空间提质,使孝妇河成为淄博市公园城市建设的先行示范区域。
近期目标年内(2021-2025年),结合现状郊野田园的自然风光,优化河流两侧生态空间,提升绿化环境品质,丰富沿线休闲娱乐、运动康体等功能,结合沿线美丽乡村,构建以高效农业、乡村振兴为核心的田园郊野示范段。
表6-6 近期目标年(2025年)周村区公园体系项目
类型 |
公园名称 |
面积(平方千米) |
建设内容 |
分期 |
郊野公园 |
圈头田园郊野公园 |
0.157 |
结合两侧现状农田,打造艺术展示区、高效农农业科普区、农耕体验区。结合种业发展,植入大地生态艺术景观,打造麦田守望观景平台,植入 24 节气活动体验。 |
2025年 |
文化公园 |
丝绸文化公园 |
0.108 |
以淄博丝绸文化为主题,营造丝绸文化景观带、打造集互动、体验、观赏、休闲于一体的丝绸文化公园 |
2025年 |
运动公园 |
滨河公园 |
0.5526 |
对已有公园进行提升改造,完善场地功能,利用开敞空间增加运动场地。 |
2025年 |
规划目标年内(2026-2035年),选择在绿化腹地空间较大、周边功能多元的区域,规划构建公园体系;结合沿线人流聚集区零散绿地空间,见缝插绿,构建公园城市公园,形成“以线串珠”、“水绿贯通”的城市绿脉。
表6-7 远期目标年(2035年)周村区公园体系项目
类型 |
公园名称 |
面积(平方千米) |
建设内容 |
分期 |
湿地公园 |
月河湿地公园 |
0.0919 |
完善湿地水生植物,建设滨水步道,打造月下小屋、夏日荷风观景廊等特色节点 |
2035年 |
郊野公园 |
仇家星空郊野公园 |
0.294 |
对现状公园进行改造提升,配植多种观赏草,打造艺术家花田、滨河观星营地、星星儿童乐园等特色节点。植入森林夜游、篝火瓦灰、草地音乐会等丰富的夜游产品。 |
2035年 |
文化公园 |
大七周商文化公园 |
0.0636 |
利用大七村周边林地空间,联动大七石氏庄园,植入周村古商贸文化、讲述淄博商贸发展历程,建设互动场景体验,打造商贸文化沉、浸式体验公园。 |
2035年 |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领导和协调机制,为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保障,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实时汇报,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相关工程指挥部要加强组织领导,更加自觉、坚定、全面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分工要求,细化工作任务。同时,要密切配合,通过各层级、多部门联动的方式形成合力,落实城市、水体、林地、耕地等生态要素的修复工作。
二、强化政策制度
发挥政府对生态修复的主导作用,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法规政策,创新体制机制,拓宽补偿渠道,通过经济、法律等手段,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探索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生态保护补偿,实现“谁保护、谁受益”。
三、加强技术支持
加强与技术标准规范及各重大问题研究配套,依托县域信息系统建设平台,强化生态修复信息技术支撑。同时组建生态、矿业、林业、土壤、环保、规划、工程管理等多学科生态修复咨询专家库,加强生态修复科研攻关和技术支撑,推广示范适用技术,加强成果提炼,总结典型案例,推广成功经验,提高生态修复工作成效。完善生态保护修复多元化投入机制。
四、强化资金保障
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开展多元资金筹措渠道,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保障体系,实现全社会生态共治共建共享。以市、县两级财政投入为主,鼓励通过招商引资,群众投工投劳等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筹集资金的方式落实生态修复资金,对符合中央项目储备库入库条件的项目,积极争取中央生态环保资金支持,并严格加强项目资金管理。针对修复任务较重、财政负担较大的区申请增加市级财政投入,确保生态修复工作顺利开展。
五、鼓励公众参与
采取依法公开规划实施情况、增强公众参与感、加强舆论宣传等多种形式,实现全民共同参与生态修复。大力学习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强自然生态国情宣传和生态保护法制教育,将自然保护区、各类自然公园、人民广场等作为普及生态保护知识的重要阵地,依托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等活动,开展主题宣传,提高公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自觉意识。推动生态工程全民共建、生态产品全民共享,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创新公众参与生态保护和修复模式,让公众深切感受生态保护和修复成就,提高社会认可度,积极营造全社会爱生态、护生态的良好风尚。汲取民间智慧,让当地群众有机会直接参与、直接受惠、长期受益,重视与群众生活和感受密切相关的“小生态”“微修复”,让他们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附表一 淄博市周村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表
单位:平方千米
名称 |
面积 |
涉及区域 |
|
乡镇 |
村庄 |
||
南部山地丘陵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生态修复区 |
58.61 |
王村镇 |
王村村、苏李村、万家村、尹家村、栾古村、王洞村、西铺村、辛庄村、黄埠村、和家村、大尚村、沈古村、栗家村、杨古村、张古村、李家疃村、中央村、东铺村、大史村、小尚村、彭家村、下沙村、西道村、前坡村、南河东村、双沟村、后坡村、毛家村、陈家村、郭家村、姚家村、宁家村、平楼村、解家泉村、朱家村、东阳夕村、西阳夕村、北河东村、东道村、上沙村、朱首湾村 |
北部平原人居环境提升区 |
145.72 |
大街街道 |
长安社区、元宝湾社区、荣和街社区、大庄社区、爱国社区、和平社区 |
永安街街道 |
光明社区、朝阳社区、千佛阁社区、灯塔民族社区、西塘村、前进社区、周家社区、郑家社区、永盛社区 |
||
城北路街道 |
小房社区、南阎村、大房村、沈家村、新民村、东塘社区、义和村、陈桥村、石庙社区、北谢村、蒋家村、礼官村、南谢社区、隋家村、迎先村、石门村 |
||
丝绸路街道 |
车站社区、大世界社区、米河社区、胜利社区、立家社区、赵家社区、孟家堰村、建国社区 |
||
青年路街道 |
航东社区、航北社区、新建社区、长行社区、小寨社区、西马社区、桃园社区、东马村、黄营村、廿里铺村 |
||
北郊镇 |
前沟村、中沟村、后沟村、云南村、十里村、双枣村、孙家村、袁家村、后草村、陈套村、前草村、苏家村、黑土村、南营村、白寨村、孙家寨村、杏元子村、仇套村、韩套村、东坞村、西坞村、东涯村、西涯村、南涯村、北涯村、大姜村、小姜村、固玄店村、固玄庄村、胥家村、和家村、丰乐村、邓家村、大埠村、小埠村、小赵村、大七村、小七村、小刘村、大杨村、小杨村、圈头村、张坊村、北旺村、梅家村、太平村、班里村、南赵村、周家村、仇家村、管庄村 |
||
南郊镇 |
杜家村、山头村、韩家窝村、东陈村、后辛村、尚庄村、皇住村、南陈村、西陈村、郭家村、丁家村、新庄村、樊家村、演礼村、北庵村、小方村、米山村、前辛村、八里村、贾黄村、张楼村、山子村、高塘村、宋家村、吴家村、孔家村、王家村、徐家村、永和村、常旺村、石佛村、石埠村、山旺村、仙鹤村、方家村、刘家村 |
附表二 淄博市周村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点区域表
单位:平方千米
名称 |
面积 |
涉及区域 |
|
乡镇 |
村庄 |
||
南部丘陵生态修复重点区域 |
58.61 |
王村镇 |
王村村、苏李村、万家村、尹家村、栾古村、王洞村、西铺村、辛庄村、黄埠村、和家村、大尚村、沈古村、栗家村、杨古村、张古村、李家疃村、中央村、东铺村、大史村、小尚村、彭家村、下沙村、西道村、前坡村、南河东村、双沟村、后坡村、毛家村、陈家村、郭家村、姚家村、宁家村、平楼村、解家泉村、朱家村、东阳夕村、西阳夕村、北河东村、东道村、上沙村、朱首湾村 |
河湖沿岸生态修复重点区 |
100.9 |
北郊镇 |
前沟村、中沟村、后沟村、云南村、十里村、双枣村、孙家村、袁家村、后草村、陈套村、前草村、苏家村、黑土村、南营村、白寨村、孙家寨村、杏元子村、仇套村、韩套村、东坞村、西坞村、东涯村、西涯村、南涯村、北涯村、大姜村、小姜村、固玄店村、固玄庄村、胥家村、和家村、丰乐村、邓家村、大埠村、小埠村、小赵村、大七村、小七村、小刘村、大杨村、小杨村、圈头村、张坊村、北旺村、梅家村、太平村、班里村、南赵村、周家村、仇家村、管庄村 |
南郊镇 |
杜家村、山头村、韩家窝村、东陈村、后辛村、尚庄村、皇住村、南陈村、西陈村、郭家村、丁家村、新庄村、樊家村、演礼村、北庵村、小方村、米山村、前辛村、八里村、贾黄村、张楼村、山子村、高塘村、宋家村、吴家村、孔家村、王家村、徐家村、永和村、常旺村、石佛村、石埠村、山旺村、仙鹤村、方家村、刘家村 |
附表三 淄博市周村区绿色矿山企业统计一览表
序号 |
所在乡镇 |
矿山名称 |
采矿权人 |
开采矿种 |
开采方式 |
开采规模 |
规模单位 |
生产规模类型 |
矿区面积(平方千米) |
有效期起 |
有效期止 |
矿山地址 |
企业地址 |
1 |
王村镇 |
淄博苏李矿业有限公司 |
淄博苏李矿业有限公司 |
耐火粘土 |
地下 |
10 |
万吨/年 |
中型 |
0.5107 |
2020.9.7 |
2030.9.7 |
周村区王村镇苏李村 |
山东省周村区王村镇苏李村南 |
2 |
王村镇 |
山东璞泰矿业有限公司 |
山东璞泰矿业有限公司 |
耐火粘土 |
地下 |
30 |
万吨/年 |
大型 |
4.1716 |
2020.11.23 |
2034.12.1 |
周村区王村镇辛庄村 |
周村区王村镇政府驻地 |
附表四 淄博市周村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统计表
单位:平方千米
序号 |
所在乡镇 |
保护区名称 |
批准文号 |
保护区类型 |
一级保护区 |
二级保护区 |
准保护区 |
批复面积 |
批复面积 |
批复面积) |
|||||
1 |
王村镇 |
宝山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
淄环发〔2019〕46号 |
城镇水源保护区 |
0.15 |
- |
94.5 |
2 |
城北路街道 |
南闫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
淄环发〔2019〕46号 |
城镇水源保护区 |
0.19 |
- |
- |
3 |
王村镇 |
杨古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
淄环发〔2019〕46号 |
城镇水源保护区 |
0.09 |
- |
125.56 |
合计 |
0.43 |
- |
220.06 |
附表五 淄博市周村区历史遗留矿山核查图斑台账
序号 |
乡镇 |
图斑面积(平方米) |
图斑大类 |
矿种 |
开采方式 |
1 |
王村镇 |
5231.07 |
历史遗留矿山 |
建筑石料用灰岩 |
露天开采 |
合计(平方米) |
5231.07 |
|
|
|
一、政策背景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专项规划,是区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立项、实施、验收的重要依据。为进一步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周村”提供重要生态保障,制定本规划。
二、决策依据
依据自然资源部《关于开展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20〕45号)《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开展市县级国土空间修复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鲁自然资字〔2020〕123号)等文件要求。
三、出台目的
以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生态、农业、城镇空间为对象,统筹全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助力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全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守牢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周村”提供重要生态保障。
四、重要举措
《规划》包括面临形势、生态现状与主要问题、总体要求与规划目标、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格局、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面临形势。分别从规划实施背景规划内涵边界规划定位、任务生态修复工作成效机遇与挑战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第二部分为生态现状与主要问题。分别从自然地理和生态现状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风险方面进行论述和分析。
第三部分为总体要求与规划目标。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目标方面进行了论述和研究
第四部分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格局。从总体格局、生态修复分区、生态修复重点区域等方面进行论述。聚焦重点生态功能区,围绕全市“南屏北水,多廊多点”生态修复格局,结合全区生态保护部署,构建我区“一丘,一原,一带”生态修复格局,筑牢生态安全底线。
第五部分为主要任务。主要是南部山地丘陵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生态修复区生态修复、北部平原人居环境提升区生态修复、重要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构建。
第六部分为重点工程。从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土地综合整治、地质灾害防治方面进行论述。主要是针对水土流失、历史遗留矿山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等生态退化、破坏问题,按生态系统恢复力程度,因地制宜,采取保育保护、自然恢复、辅助修复、生态重塑等策略。强化自然保护地修复,保护良好生态系统和重要物种栖息地;加强重要河流湖泊湿地修复;开展森林功能修复,强化荒山、破损山体植被恢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第七部分为保障措施。从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制度、加强技术支持、强化资金保障、鼓励公众参与方面进行论述。主要是建立领导和协调机制,引导公众参与,为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保障,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同时,要密切配合,通过各层级、多部门联动的方式形成合力,落实城市、水体、林地、耕地等生态要素的修复工作。
五、政策解读单位及联系方式
解读单位:淄博市周村区自然资源局
解读科室:安全生产办公室
解读人:苏玉国
联系方式:0533-6450218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专项规划,是区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立项、实施、验收的重要依据。为进一步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快推进全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守牢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周村”提供重要生态保障。依据《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开展市县级国土空间修复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鲁自然资字〔2020〕123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淄博市周村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
截止到11月19日,未收到公众反馈的意见。
建议人* | 联系方式* | ||
意见标题* | |||
意见内容* | |||
验证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