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周村区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2021-2025年)的通知

周政发〔2021〕75号

 

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周村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区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周村区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2021-2025年)》已经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周村区人民政府

2021年12月8日

(此件公开发布)

 

 周村区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2021-2025年)

 

 

周村区人民政府

国家信息中心

二零二一年十二月

 

目  录

前  言 1

一、发展现状 2

(一)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2

(二)智慧城市建设基础 4

(三)主要问题 6

二、面临形势 7

(一)信息技术为周村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注入新动力 7

(二)政策要求为周村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指明新方向 8

(三)数字化生产生活方式对城市智慧转型提出新要求 8

(四)区域融合为周村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带来新机遇 9

三、总体思路 9

(一)指导思想 9

(二)发展原则 10

(三)发展目标 11

四、主要任务 12

(一)共建共享基础设施,夯实发展支撑能力 12

(二)提升惠民服务水平,打造幸福首善之区 15

(三)提高精细治理能力,打造生态宜居周村 19

(四)发展特色鲜明产业,打造现代产业强区 22

(五)区域联动群带发展,打造先行示范样板 27

五、保障措施 28

 

前  言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对驱动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大做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重大战略部署。新型智慧城市是新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引领和驱动城市创新发展的综合载体,是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按照淄博市“四位一体、组群统筹、全域融合”的区域发展布局,周村区主动融入全省、全域开放发展的大战略、新格局,抢抓新常态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在全区经济社会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渗透融合,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和新经济发展,加快建设数字政府和数字社会,统筹推进绿色生态周村、数字智慧周村、创新开放周村、平安幸福周村建设,聚力打造“两个先行示范区”,助力周村全面开启新时代现代化强区建设的新征程。

本顶层设计依据《关于印发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高技〔2014〕1770号)《山东省关于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数字山东发展规划(2018-2022年)》《山东省“十四五”数字强省建设规划》(鲁政字〔2021〕128号)等文件精神制定,立足于满足政府、企业和市民的智慧化应用需求,指导全区高效有序科学地开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是2021-2025年周村区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性和纲领性文件。

 

一、发展现状

(一)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产业体系持续优化。十三五时期,着力构建了“322”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5.4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4.1:43.1:52.8。积极推动了丝绸纺织、沙发家具、电子电器三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两大新兴产业,文化旅游、现代物流两大现代服务业初具规模。新材料产业、智能装备制造产业、新医药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四强”产业增加值及服务业增加值显著提升,占比分别达到65.7%、52.8%。随着“1+3+N”园区整体布局发展,形成了装备制造、新材料、纺织丝绸、沙发家具、电子电器等产业集群,获评中国纺织产业基地、中国电热锅产业基地、中国软体家具产业基地等称号。

优质动能加速聚集。精准实施“双招双引”,累计引进投资过亿元重大产业项目145个,组建完成4支总规模21亿元的产业基金,实际利用外资14.6亿元。引入齐鲁医药学院、山东农业工程学院等8所高等院校组建大学城园区,引进培育国家重点人才工程专家、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高端人才26名,236名紧缺急需专业人才、6200余名高校毕业生充实进各行各业。成功创建了淄博首个“国字号”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累计服务企业360余家,促成专家和企业达成合作62项,指导企业申请专利45项。通过科技创新扶优扶强,大力实施“旗舰”“雏鹰”培育工程,全区纳税过千万元企业达到27家、过5000万元企业达到4家。新增市级以上创新平台93家、高新技术企业5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50%。赫达公司成功上市,齐鲁华信成为全市首家“精选层”挂牌企业,上市挂牌企业达到112家。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聚力生态周村建设,强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期间,空气优良天数、综合指数改善获全市“双第一”,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全部达到100%,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主要指标稳定达到地表水Ⅳ类水体标准。着力加强生态再造,出清“散乱污”企业3124家,完成58家企业工业窑炉、413家涉VOCs排放企业综合整治和44729户冬季清洁取暖工程,燃煤小锅炉全部关停取缔,重点涉水企业全部纳入监管。文昌湖旅游度假区建设成果显著,建成开放总占地1.5万余亩的环湖公园、萌山公园、范阳河湿地公园、绿苑花海、樱花园、范阳河绿廊、滨湖沙滩等公园、绿地、廊道,多层次全域公园体系基本形成,知名度、承载力和人气不断提升。

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基础更加坚实,累计投入涉农财政资金5.15亿元,集中实施22个现代农业产业项目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打造特色产业村45个,178个涉农村居集体合同清理规范和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全部完成,20个村创建为市级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王村镇获评全国卫生镇、山东省农业产业强镇,南郊镇获评全省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镇、省级美丽乡村示范镇。

数字经济取得初步进展。推动以阿里数字农业产业中心、京东(海月龙宫)绿色智慧冷链物流产业园等项目引领的农业数字化转型。依托彭东智慧农业、万梦众创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广了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发展了数字田园、数字果园、数字牧场等场景应用。实施一批“互联网+制造”项目,建设智慧工厂、智能车间、推进“机器换人”,推动企业完成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建成海尔COSMO家居产业园、山东智慧厨电创新产业园和万梦众创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等一批智慧园区。

(二)智慧城市建设基础

政策环境持续优化。2019年以来,山东省、淄博市密集出台政策支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陆续发布《山东省新型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建设工作方案》《山东省数字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19-2022年)》《淄博市新型智慧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7-2021)》《淄博市新型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山东省《关于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市、县、区人民政府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责任主体。周村作为区级行政单位,上级政策支持为周村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基础设施提质升级。主城区已实现光纤入户全覆盖,4G移动网络覆盖率达100%,建成5G基站286个,初步实现城区和高校校园的基本覆盖,支撑了实景教学、古商城景区VR直播等5G场景应用。电子政务外网已全面覆盖镇(街道)和80多个区级政务部门,并完成村级延伸,实现181个村(社区)全覆盖。建成周村区视频会议(会商)系统,推进在市、区、镇(街道)三级视频会议全覆盖。天网工程建设已建成视频会议室、指挥中心和200多路的街面监控,建成社会视频资源平台,实现了视频资源的跨部门共享。建成周村区电子政务外网网络安全一体化预警平台,对政务外网接入终端的网络安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并在预警指挥中心集中全面展示网络的整体情况。

数据资源逐步汇聚。全区61个部门单位共编制发布政务信息资源目录1579条,其中可共享目录1575条,占比99.75%。作为淄博市电子证照制证中心试点,建成了省内首家政务服务综合制证中心,实现统一制发证照90多种。依托淄博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进行省、市、区政务数据共享交换。

“互联网+政务服务”不断深化。推行行业综合许可“一证化”改革,积极打造“无证明城市”。推行分层分类审批,在全国率先设立镇级行政审批服务所,首批下放123项事项实行“延伸服务”“多点通办”,实现行政审批业务就近办理,开发“周村云勘验”微信小程序,在全市率先推行远程电子勘验,实现“不见面”审批。大力开展“一线服务”,加快网上大厅建设,居民大小事能够在一个平台全办结。积极推进“全域通办”,先后与济南济阳、潍坊临朐、滨州邹平、菏泽郓城签订《政务服务一体化建设合作协议》,设立“互通互办窗口”,实施政务服务“全域通办”,实现跨层级、跨区域服务。

公共服务信息化程度明显提升。智慧校园建设稳步推进,70%的学校实现了千兆网络进校园,2020年7所学校获评智慧校园。智慧医疗服务有序推进,升级市医疗便民服务平台,以电子健康卡为载体,对接了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家庭医生、预约挂号、统一支付、各医疗机构HIS(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和体检等60个系统。全区建立了HIS、PACS(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EMR(电子病历系统)、村医工作平台,为卫生院、卫生室、服务中心、服务站提供服务。人社政务服务窗口审批流程进一步优化,企业所有社保业务网上经办实现全覆盖。实施人社“档案电子化”改革,进一步简化档案查询预约、调档、查询、存档等工作流程。开发了智慧社区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村与社区数量、驻地企业、学校、公共设施、人口、配套组织的信息集成,依托养老12349信息平台,初步构建养老配套服务。

城市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区级智慧城管和“五长制”管理等信息化平台有力支撑城市管理与城乡环境整治,实现智慧周村“一张网”指挥。视频监控初步实现区域覆盖,建设了社会视频资源平台,满足200路人脸视频解析服务。安装车载终端、视频监控等实施“两客一危”车辆监管。建设了周村交警大队数字警务应用系统,实现了执法工作量分析研判、交通事故警情综合分析、重点车辆和驾驶人源头管理、基础要素的规范管理等功能。对整合网格化监管、污染源在线监控、空气质量调度指挥“三个平台”,综合运用无人机、走航车等科技手段精准施治。区应急指挥中心获评山东省应急指挥调度系统试点区县,已建成视频会议、视频监控等系统平台。

(三)主要问题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5G基站仅在部分地区实现了初步覆盖,物联网应用场景不足,需要向城市治理、智能制造、数字农业等领域延伸。视频监控建设应用主要以公安为主,与全市其他部门视频监控资源的统筹与共享不足,且视频监控终端设备覆盖不足,设备多数老旧,全区带有终端分析功能的视频监控设备不足20%。

政务数据汇聚归集不到位。区内目前使用市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市级基础数据资源,部分区属业务应用和跨部门、跨层级应用没有系统平台和数据资源的支撑,区级业务数据也未得到有效归集,有些数据的共享还是局限于线下沟通、线下拷贝方式进行。各部门垂直管理系统受条线数据开放权限限制,主要以向上报送数据为主,本级留存较少,严重削弱了支撑政府决策和行业应用的能力。

智慧应用布局尚未展开。全区社会治理、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重管制轻服务等问题,应用系统仍以支撑业务办理为主,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分析决策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和深化。智慧化管理与服务存在一定的碎片化,不同领域的智慧应用建设水平参差不齐,面向经济社会各发展领域的全局性协同化建设明显不足。

产业数字化转型有待提升。区内沙发家具、电子电器、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产品所占比重较低,产业链不完整、配套服务滞后。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发展虽然取得较大突破,但产业数字化融合发展受制于信息化人才培养不足、专项资金投入不多、数字应用场景开发不深、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本领不强。龙头企业在自身体量和对产业链上下游的集聚力上都相差较大,带动力不够。

二、面临形势

(一)信息技术为周村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注入新动力

当前,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全球信息化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加速推动数字时代的全面到来,也为城市数字化转型带来新的动力和机遇。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城市建设发展,变革城市管理、公共服务、产业经济的发展模式,已成为当前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必由之路。周村需加速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进程,全面创新应用数字技术,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从业务牵引向场景牵引转变、从单一驱动向双轮驱动转变、从局部建设向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

(二)政策要求为周村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指明新方向

国家、省、市各级政府近年来把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引领新常态、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城市治理服务智慧化的重要抓手。从2010年开始,国家层面陆续出台了智慧城市、大数据、“互联网+”、信息惠民、信息消费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地方纷纷谋划顶层设计、投入资源要素发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涌现出上海、杭州、深圳、宁波等一批全国智慧城市建设先进案例。山东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鼓励市县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打造特色亮点。“推动数字山东建设”成为全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主线,统筹推动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发展。全省各地市、区县在新型智慧城市领域面临“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百舸争流态势,对周村力争上游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提出了迫切要求。

(三)数字化生产生活方式对城市智慧转型提出新要求

数字时代驱动了新型智慧城市的深化发展,加快了数字化生产生活的推广普及,催生了线上零售、线上教育、线上娱乐、视频会议、远程办公、远程医疗、智慧金融、数字文旅等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重塑城市治理模式和生活方式。周村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城市经济、生活、治理全面数字化转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丰富广大人民群众数字生活、带动信息消费、支撑高质量公共服务、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战略性作用,正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四)区域融合为周村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带来新机遇

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增创济淄发展新优势,强化济淄两市一体化效应,高质量建设现代化省会经济圈,打造全省乃至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强劲引擎,为周村主动融入全省、全域“四区两带”开放发展大战略新格局和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周村加速开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运用平台思维和互联网引擎,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为引领,以创造新需求,激发内生动力,积极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建设数字政府和数字社会,实现打造张周同城化、济淄一体化“两个先行示范区”的发展目标。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落实“四位一体、组群统筹、全域融合”的区域发展布局,当好淄博现代化组群式大城市建设的“排头兵”和“新引擎”为总遵循、总航向,以数字化推动周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宗旨,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充分发挥数据要素潜能和价值为主线,以统筹推进周村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为主体,以跨部门多场景协同应用为突破口,以夯实新型基础设施为根基,全面构筑周村协同发展的数字化新格局,为引领和支撑新时期打造“张周同城化”先行示范区、“济淄一体化”先行示范区、淄博市产业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原则

统筹集约、共建共享。按照全区“一盘棋”的建设原则,统筹兼顾各领域、各系统、各单位建设重点,强化全区新型智慧城市基础性、枢纽性、集约性建设,促进系统大集成、数据大融合、业务大协同、社会大合作。

以人为本、需求导向。把群众满意度、幸福感和获得感作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应用大数据智能化手段提供多样化服务,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切实让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惠及社会。

数据驱动、协同发展。突出数据要素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作用,以城市智慧大脑建设为核心推进数据资源汇聚融合、互联互通和共享开放。突破部门界限和体制障碍,以融合应用为导向,培植创新集约发展模式。

创新引领、绿色发展。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创新发展为引领,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水陆统筹、建管并举、河湖联治,引导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

区域融合,特色发展。主动服务和融入张周同城化、济淄一体化发展,加强与济南都市圈协同联动,以宜居的环境、优惠的政策、良好的服务吸引都市圈优质企业和人才等要素集聚,强化错位发展,在一体化发展中展现更大作为。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形成城市大脑支撑赋能、特色领域全省领先、数字经济增速全市领先的发展局面。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城市管理、应急指挥、交通出行、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等领域示范应用基本建成,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断提高。政务服务“一网通办”领域示范应用广泛拓展,群众企业办事更加方便,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智慧教育、医疗健康、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等领域活力迸发,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发展,综合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表1 周村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指标

领域

主要指标

2020年基准值

2025年目标值

依据

基础设施

5G网络覆盖率

主城区全覆盖

/

根据《山东省县级新型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建设标准》并结合周村区实际制定

家庭光纤宽带入户率(%)

84

≥90

根据《山东省县级新型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建设标准》并结合周村区实际制定

城市家庭宽带接入能力(Mbps)

200

≥1000

根据《淄博市数字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21-2023年)》并结合周村区实际制定

IPv6网站支持率(%)

40

100

根据《山东省县级新型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建设标准》并结合周村区实际制定

主题数据库个数

0

≥5

结合周村区实际制定

产业发展

商贸物流产业链(条)

0

2

《中共周村区委关于制定周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到2025年,商贸物流1000亿级产业链2条。

数字经济产业链(条)

0

3

《周村区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到2025年,装备制造、新能源、数字经济3条产业链达到500亿级规模。

工业规上企业上云率(%)

70

90

根据《山东省县级新型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建设标准》并结合周村区实际制定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覆盖率(%)

3

>10

根据《山东省县级新型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建设标准》并结合周村区实际制定

精细治理

城市重点公共区域视频监控联网率(%)

90

100

根据《山东省县级新型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建设标准》并结合周村区实际制定

多网格合一的部门数量(个)

6

/

根据《山东省县级新型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建设标准》并结合周村区实际制定

城市重点公共区域视频监控联网率(%)

90

100

根据《山东省县级新型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建设标准》并结合周村区实际制定

无线学校覆盖率、多媒体教室占比及远程教育覆盖率平均值(%)

77

>90

根据《山东省县级新型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建设标准》并结合周村区实际制定

 

四、主要任务

(一)共建共享基础设施,夯实发展支撑能力

1.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

推进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鼓励运营商加快双千兆网络建设,持续扩大千兆光纤网络覆盖范围,加快城乡光纤通达,开展城镇老旧小区光接入网能力升级改造,增强网络承载能力。深化4G网络建设,加快拓展5G网络覆盖范围,优化城区室内5G网络覆盖,推进5G网络逐步实现从主城区重点、热点覆盖向乡镇、农村延伸覆盖。打造5G与垂直行业融合应用示范场景。加大政府机关、公共场所、市政设施、社会杆塔、住宅小区和商务楼宇资源开放力度,推进通信管线、通信基站、机房等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广支持IPv6的移动和固定终端应用。

完善城市智能感知体系。拓展智能感知设备前端覆盖领域和范围。加快推进视频监控、智能充电桩、RFID射频、智能灯杆、智能消防、智能安防、安全生产等前端感知设施整合改造和升级建设。在全区重大消防点、易涝点、污染源、天气和水质等方面,部署监测与监控设备。强化统筹集约和共建共享,搭建全区统一物联网接入管理平台,逐步实现全区前端物联网感知设备统一接入、统一管理和分级分类应用,为全区各领域物联网智慧应用统一感知提供数据支撑。围绕城市管理、民生、教育、医疗、安全等应用,打造物联网通信示范领域,推动“万物互联”发展。

2深化数据资源整合共享

打造全区数据资源池。依托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完善人口、法人、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信用信息、电子证照等基础信息库,建立经济监测、区政府网站信息、区政务服务、社会治理、城市安全、生态环保等主题数据库,筑牢数据共享共治根基。探索建立政府与社会互动的数据采集机制,鼓励政府部门单位运用互联网手段和外包、众包等模式采集数据,形成数据统采共用、分采统用机制,扩展数据来源。

推进数据汇聚融合。持续开展全区公共数据资源和数据需求梳理,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向区数据资源池汇聚。汇聚政务和社会数据资源,强化视频图像、感知数据等非结构化数据汇聚,实现数据资源的统一管理。建立政务数据资源共享机制,形成统一的共享交换标准规范。面向政务服务、综治维稳、应急指挥、城管执法、工商管理、社会信用等具体场景,推动政务数据资源跨层级、跨部门有序共享和协同应用。加强与上级部门协商,推动本级政务数据回流。打造数据中枢,建设区大数据平台和数据信息模型,提供智能分析、模型构建等支撑能力,赋能各领域业务创新发展。

加强数据质量管理。建立数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机制,提升数据编目、整合、共享、分析、展现、安全等管理水平。依据省市相关标准规范,完善区本级政务数据资源目录,建立“全口径梳理、全要素归集、全精准治理、全方位使用”的数据质量管理机制。结合部门职能和数据确权制度,明确数据关系,做到“一数一源、多元校核”,为全区各部门提供统一、准确的有效数据基础。

3.建设城市大脑区级中枢

建设周村城市智慧大脑。遵循市城市大脑建设的相关标准规范和技术体系,开展城市大脑区级中枢(周村城市智慧大脑)建设。充分整合基础设施资源、公共信息资源和终端资源,利用市级城市数字大脑的计算能力和算法服务能力,重点围绕交通治理、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健康医疗、住房保障和社会信用等领域,强化跨行业、跨部门的智慧融合,强化城市运行的生命体征感知、公共资源配置、宏观决策指挥、事件预测预警,提升政府智慧治理能力,打造精准主动的公共服务体系。

构建城市综合运营管理指挥中心。以周村“城市智慧大脑”为核心,以全区全量数据资源、时空地理信息、共性支撑平台、运营管理指挥中心、综合智能门户为基本要素,打造数据驱动的城市综合运营管理指挥中心,建设可掌控城市运行全局、实现统一调度指挥的领导决策“智慧驾驶舱”,提供全方位的数据服务和全过程的分析研判。部署可视化大屏展示系统、多功能视频会商系统、大屏应用管理等系统,构建城市运行态势“一图感知”,实现全区基础设施、交通路况、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重点领域综合运行态势、关键体征监测评估、预测预警分析的“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

 

专栏1   建设城市大脑区级中枢重点工程

建设区级大数据中心。汇聚包括自然人、法人、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数据等基础数据,形成全区的基础数据库。围绕区内道路交通、城市管理、基层治理、生态环保、应急管理、公共安全等业务领域建立区本级应用的主题数据库和区内特色应用库。

建设共性支撑平台。建设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所需的时空数据资源,形成辅助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的城市“一张图”。建设城市视频资源共享平台,汇聚全区公共视频资源,构建视图库、设备库、算法库等视频数据仓库。建立城市物联网平台,形成全市物联网设备集中管理入口和数据汇集枢纽。

城市综合运营管理指挥中心。建设集数据智能感知、数据分析展示、智慧城市运行管理、综合应急指挥体验于一体的周村城市运营管理指挥中心,提升城市运营管控、公共资源配置、事件预测预警和宏观决策指挥水平。

 

(二)提升惠民服务水平,打造幸福首善之区

1.深化政务服务一体化建设

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根据淄博“一网通办”建设总体要求,规范和完善本区政务服务事项,编制区级部门、镇(街道)、村(社区)网上办事事项清单,推出一批网上办事事项。结合主题办事清单优化网上办事流程,进一步简化办理环节,推广电子证照应用,深化“一次办好”改革。统一政务服务事项线上线下办理标准,推动社区设立跨部门综合受理窗口,开展咨询导办、接件受理、进度跟踪、结果发送等服务。加快人工智能政务服务应用,推动高频事项“秒批”“秒办”。优化镇(街道)社区个人服务事项业务办理流程,提供实体大厅、网页和移动端APP办事大厅等多渠道服务,推进个人相关事项和部分企业事项移动端APP在线办理。

深化政务服务“全域通办”。深化跨地区政务服务合作,强化与济南济阳、潍坊临朐、滨州邹平、菏泽郓城等省内其他城市政务服务事项办理的融合突破,设立“互通互办窗口”,探索以跨地区办成一件事为目标的跨地区主题式套餐服务,统一办事指南核心要素,推动线上申报、受理、办理等深度对接,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跨区域无感办理。拓展移动端跨区域通办事项。

2.构建医疗服务创新体系

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以“健康淄博一卡(码)通”便民服务平台,微医(挂号网)等互联网平台资源为载体,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加大电子健康卡的推广、融合和使用力度。推进区人民医院开通互联网医院和互联网诊疗服务,提供多方面、多层次的医疗与健康服务,探索推进5G技术在智慧医疗健康服务领域的场景应用,打造互联网医院“周村模式”。优化医疗机构便民服务,设立“一站式开放式综合服务中心”,围绕非技术性医事服务项目,推行“一站式”服务模式。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分级诊疗模式,整体提升区域内医疗水平,实现“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区”。

推动区域公共卫生协同发展。依托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进全区医共体内人口健康信息共享,实现健康档案、病历、医学影像等信息跨区域、跨医院共享利用。探索建立区域医疗协调联动机制、公共卫生联防联控机制和跨区域卫生监督机制,增强重大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合应急能力,综合疾病爆发周期、人口流动数据、气象数据等信息,建立疾病监测、预警、预报和防护体系,实现全区范围传染病症状监测、早期预警和决策支持。

3.加快智慧教育均衡发展

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5G校园网络环境建设。整合全区教育信息资源,加快建设周村区智慧教育大平台,推动区域数字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和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快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构建跨终端使用、统一用户与数据、统一应用服务入口的一体化校园智慧云平台,支持移动学习、移动办公、互动教学、远程教学等教育应用。推进物联网、创客教育、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编程)教育等创新实验室建设,面向学生开展科技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开展智慧课堂教学,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灵动”的教与学方式。升级网络教研平台,鼓励教师开展协同备课、评课议课、学业测评研究、数据精准分析等网络教研活动,探索线上线下融合式的教研新模式。深入开展城乡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三个课堂”应用,搭建网络双师同步课堂,开展跨班级、跨学校的线上线下教学,实现区域间备课、教学、教研融会贯通的常态化教学应用,形成城市带乡村、优质学校带薄弱学校、优秀教师带普通教师的格局,推动城乡教育质量共同提高。

4.提升社区智慧化水平

打造智慧社区。依托社区数字化平台和线下社区服务机构,建设便民惠民智慧服务圈,提供线上线下融合的社区生活服务、社区治理及公共服务。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区智能快递柜、智能充电桩、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智能自动售水机、生鲜盒子、无人自动售货机等各类自助服务终端设施的建设与运营,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社区服务新模式。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建立智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集成社区公共服务、志愿服务、便民利民服务等资源,打造设施智能、服务便捷、管理精细、环境宜居的智慧社区。

提升智慧养老服务水平。加快构建形成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开展养老机构标准化管理服务,试点建设“智慧养老院”、“智慧养老社区”,全面提升我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有效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开展家庭和社区适老化设施改造,推广远程健康监护、远程医疗、可穿戴设备等应用。深化医养结合融合发展,鼓励养老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开通双向转接绿色通道,提高医养结合、健康管理、紧急援助、居家安防等智慧养老服务能力,全方位构建养老服务体系。

 

专栏2   民生服务重点工程

提升政务服务体验。加强“市县同权”承接落实,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向基层下沉延伸。加强区本级政务服务数据汇聚共享利用,依据市级政务服务事项办理,规范和完善本区政务服务事项,编制区本级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清单。结合市政务平台迭代升级工作,完善全区基层网上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功能应用,通过网络延伸,窗口延伸,服务延伸,实现城乡覆盖、跨地区远程办理,畅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

智慧社区。建成一批智慧社区示范点,整合利用各级各部门在社区的信息化建设资源,引进社会力量和资本,建立智能化社会服务模式,推动公共服务、商业服务、专业服务、公益服务、志愿服务等在社区相互促进融合。

智慧养老。整合利用社区各类闲置资源,优先用于改造建设居家和社区养老设施,增加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供给。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元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探索“互联网+”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的应用,加强民政、人社、卫生、公安等多部门信息资源和区域性居家养老信息服务资源整合利用。

 

(三)提高精细治理能力,打造生态宜居周村

1.提升城市运行管理能力

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体系建设。推动全区城市应急管理、网格化管理和社会综合治理的融合联动,依托周村“城市智慧大脑”,整合系统和数据,依托淄博市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综合指挥平台技术框架,构建协同联动的区级“一网统管”综合指挥平台,充分利用市级平台服务功能,辅助城市事件融合指挥及智能调度,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建立健全“区镇(街道)联动、条块协同、合力共治”的“一网统管”运行体制,优化全区网格化管理体系,依托市级“社会治理一张图”推进社会治理要素与网格地图、统一地址的融合,完善移动信息采集、移动协同处置、移动督办决策、统一事件受理、统一事件处置和统一指挥调度,实现“一网统管”全域覆盖、智能派单、分层分级、高效处置。

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优化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推广应用“人巡+车巡+无人机”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城市管理信息的采集力度。加强与交警、公安、市场监管、生态环境、属地街道等部门间数据共享力度,丰富城市管理数据资源,开展城管业务数据分析,辅助运行状态、宏观情况分析、重大事件运行决策。打造集成预警预判、智能派遣、指令督办、联动处置、考核评价功能的城管综合执法平台,联合区内城市管理、食品药品安全、交通管理和生态环保等各部门执法力量,加强执法协作、系统对接和执法信息资源共享。推广执法手持终端设备和视频智能分析等技术,开展违法现象智能识别,提升基层行政执法联动能力,提高对城市高发问题、顽疾问题的智能化管理水平。

2.提升城市安全保障能力

加强智慧化治安防控管理。完善城乡统筹、网上网下融合、人防物防技防数防结合、打防管控一体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智能化重大事件安保系统,强化对全区各类重大活动的动态实时监测。深化“智慧平安小区”建设,依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台,推行基于人口、法人、房屋、事件等“一表式”基础信息,重点开展面向人口管理、特殊人群管理、矛盾纠纷化解、社会治安管理、安全隐患排查等问题的基层治理。开展社区、楼宇安防系统智慧化改造,依托全区公共视频监控共享平台,强化对小区安防数据的智能化分析,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增强社会治安防控的整体性、协同性、精准性。

构建智慧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区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平台功能,强化大数据分析在城市应急管理应用,增强突发事件预测能力。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明确突发事件权责划分,梳理应急事件处置流程,实现集态势感知、指挥调度、预案应用、监测预警、综合研判、协调联动的平战一体化管理。依托区级“一网统管”综合指挥平台,加强对全区非煤矿山、煤气发生炉、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燃气等行业领域重点监控企业、重点监控区域、重大安全隐患的实时监测,充分利用大数据和视频智能分析,提升系统预警监控能力。基于应急管理一张图,完善全区易涝、易塌陷点分布情况和治理情况,有效提升城市风险灾害防治管控能力。

3.打造绿色生态宜居周村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依托淄博市级生态环境网格化智慧云平台,完善区级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体系,基于生态环境大数据开展对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的科学测定和预估。加强对黑山、黄营垃圾填埋场以及污染地块的治理修复与质量监测。加强机动车、重型燃油车、餐饮油烟、工业企业污染源、露天焚烧、工地扬尘、VOCs高值区域、水环境质量等实时自动监测数据与应急响应、重大项目评审和行政执法等信息共享,支撑预测预报、应急指挥、决策会商、联防联控和问题研究。提升机动车和非道路机械等移动污染源的监测、监管和执法能力。探索生活垃圾智慧分类,建立生活垃圾智能监管系统,对全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无害化处置进行全链条信息化管理。

4.便捷绿色智慧出行方式

提升交通出行智能化水平。加快提升城市交通智能化运行调度能力,开展流量控制、信号灯控制与应急调度,在重点区域推动智能信号灯“绿波调节”、“全息路网”、公交信号优先系统试点示范应用。建设“出行+停车”交通出行服务与诱导系统,通过市公共汽车公司车辆运行平台、“爱山东”APP淄博分厅及“爱山东·爱淄博”APP、第三方出行信息服务、交通诱导屏、电子公交站牌、交通服务热线等渠道,提供及时、精准的智能交通出行服务。完善电动汽车充电桩管理服务,加强对充电位有效监管,实现智能分配与调度。

 

专栏3   精细治理重点工程

一网统管区级平台。依据市级“一网统管”架构体系和标准,建设区级“一网统管”综合指挥平台。以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建设为突破,对全区城市管理领域内的部件、事件实现智能感知,进行发现、流转、处置和管理,实现对全区城市综合管理工作的统筹协调、指挥调度、监督考核、综合评价和公众服务。

社会治理现代化综合管理平台。基于周村智慧大脑,完善社会治理基础信息数据库,构建“终端感知—数据分析—综合治理”的闭环管理,强化信息共享和部门互动,推动形成数据共储共享、综合分析研判、快速反映处置的工作链条,打造全区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

智慧出行+停车。对全区现有停车泊位进行智慧化改造,搭建智慧停车系统信息管理平台。结合道路交通信息、交通导信息等,为车辆提供停车导服务。

(四)发展特色鲜明产业,打造现代产业强区

1.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

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依托齐鲁数谷、方达电子商务园等互联网大数据产业园区,加快大数据科技企业园区、大数据展示中心、大数据研究院、明发互联网产业园、中国电子产品园等载体建设。加强与国内、省内高端大数据研究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合作,借鉴先进经验、模式、技术等,加速推进产业发展和创新应用。加快智能厨电、丝绸纺织、智能家居、文化旅游、医养健康、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领域大数据创新平台引进培育,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促进应用场景高效落地实施。强化区域合作,积极承接济南中国算谷、齐鲁软件园产业应用项目转移和国内外大中型企业的数据处理业务,打造区域性大数据集聚中心和省内最具影响力的大数据产业生态圈。

2.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

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鼓励丝绸纺织、沙发家具、电子电器等基础好、实力强的传统产业企业探索智能制造等新模式,高水平建设智慧工厂、智能车间。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聚焦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智能化生产、服务化延伸,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支持互联网公司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能力,帮助企业“降本、增收、提效”,为制造企业赋能。探索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四强”产业,分行业培育人工智能、5G等示范应用场景。加快推进周村新材料科技创新谷、周村智慧厨电创新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依托市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支撑能力,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发展。

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农业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推动智能装备、技术与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生产及农机作业的深度融合。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全产业链布局中的关键作用,培育产业链领军企业,提高生产、加工、物流、研发和服务数字化水平。持续推进智慧农业试验示范,通过农业生产全流程数据实时监测和采集,实现农业生产精细化作业。推进农业管理数字化,集聚农业管理、农业科技服务,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动植物疫病检疫监测、防灾减灾、农产品流通服务和农产品质量检测等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管理水平。运用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打通农产品产业链全流程的质量安全监管环节,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转全程透明可追溯。

3.促进服务业数字化提升

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产业。大力推广“新能源物流车+绿色仓储+统仓共配+专线运输”的全域绿色智慧物流新模式,推动上游整车、零部件制造等,下游充(换)电、加氢加气、维修等资源集聚,打造绿色智慧物流标杆。发展以仓储为核心的智慧物流供应链。加快培育一批以仓储为核心开展商贸、金融等增值服务的企业。培育壮大网络货运企业,招引技术研发、金融服务、商贸流通等链条企业集聚,打造总部基地。引导支持企业用好方达电商园跨境电商平台开拓国际市场,推动更多企业进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

大力发展特色文旅产业。积极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广周村烧饼、王村醋等老字号与济南非遗产品、技艺联合,打响“鲁商故里·丝路之源”文旅品牌。依托古商城、王村醋博物馆、蒲松龄书院、福王红木博物馆、韩家窝村民宿、大染坊及西宝山农文旅等文化产业,培育一批具有周村特色的数字文化IP。支持利用数字技术打造夜间文化和旅游产品,推动数字文化融入夜间经济。支持大学城园区、文昌湖旅游度假区打造高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进地域文化、生态旅游、现代农业等融合协调发展。依托孝妇河文化生态休闲观光带,以数字化技术打造高品质生态走廊。

大力发展医养健康产业。推进卫康医疗精准医疗产业园、山东神奇医药产业园、宝山医养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强中医药文旅与康养产业融合,积极推进治未病中心、“热敏灸小镇”、康养小镇、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建设,发展特色优势中药地道药材产业,推动医药、医养、康养产业紧密结合。探索健康旅游(周村古商城)、健康食品(周村烧饼、王村小米黄酒、醋)、健康养老(淄博蓝城雅园健康文旅养老小镇、蔷薇国际康养小镇)等多业态融合发展,打造健康产业融合发展集聚带。

4.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

打造创新创业新环境。围绕加快建设多彩活力的青年创业友好型城市,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创业服务机制。依托山东理工大学科技园打造“博士创业园”,加强与国内高校院所、专业机构深度合作,强化产学研合作机制。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设立专利发展资金,全力支持周村区创业孵化中心、王村新材料产业园研发中心、文昌湖科创中心等载体建设,打造高营养、全生态、一站式的创业创新环境。积极推动京鲁科创国家级众创空间、大学城众创空间及淄博职业学院稷下创客汇省级众创空间创建工作,建立“人才会客厅”、创业实践基地和共享实验室,打造磁性最强的全生态科技孵化平台。

大力实施金融赋能。深化银企合作,优先向金融机构推介园区重点项目,引导协调驻周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积极向上级银行争取信贷资源,扩大信贷投放。建立健全面向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完善投贷联动、基金引导、财融衔接等政策,依托市智慧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动员引导更多企业接入平台,为企业提供常态化、精准化、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帮助企业了解查询金融政策、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降低融资成本,实现企业需求与金融资源供给的有效对接。

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智慧园区。统筹布局园区5G网络、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等核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造集约高效、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园区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园区级智慧园区管理平台,提升园区协同办公、招商引资、经济运行、项目管理、产业分析、物业管理、园区运营等管理水平。提升园区公共服务、政务服务、金融服务、协同创新等专业化服务能力和品质,优化园区营商环境。积极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型技术与商贸物流、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农业等园区产业的深度融合,培育新型业态。

 

 

 

专栏4   特色产业重点工程

工业互联网。培育一批工厂数字化改造、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智慧供应链等领域的专业化的本地服务商,助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海尔COSMOPlat家居工业互联网平台等重点项目建设,吸引行业一流品牌和研发机构入驻,形成集采购、研发、制造、品牌、营销服务一体化产业集群,打造首个国家级家居全产业链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基地和世界首家家居工业互联网平台。

数字农业农村。加快推进“六山一台”现代农业产业园、京东(海月龙宫)绿色智慧冷链物流产业园、阿里巴巴数字农业中心等项目建设,着力培育彭东数字农业示范园、南郊尚庄休闲农业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大力发展数字田园、数字加工等数字农业。

商贸物流。推进智慧冷链物流项目建设,搭建农产品产地直供电商平台,招引培育冷链设备及零配件生产,就近形成冷链加工包装产业集群。依托周村STO申通物流产业园项目、万梦众创绿色运力智慧物流共享平台项目、泰通国际农产品电商交易平台项目、日日顺家居产业园物流项目,打造一批新旧动能转换载体,持续推进一系列新模式新方式融合运用。加强方达电商园(二期)项目、鲁中家居互联网交易中心项目等电商载体建设,推进优势产业电商应用,加快推进电商新模式发展。

智慧文旅。加快周村古商城改造提升项目、周村古商城齐商文化传承创意品牌旅游项目、鲁商示范园项目、周村古商城“寻梦园”精品旅游项目、凤凰山田园综合体项目等载体建设,构建全区全域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加强“鲁商故里·丝路之源”等文旅品牌策划和营销推广。

文化创意。加快海联国际动画产业园项目、鲁中金牌教育集团周村影视基地项目、周村於陵丝绸文化创意园项目、新世纪文创中心项目等文创产业载体建设,培育打造一批龙头文化企业、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和优势文化产业园区,推出一批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

医养健康。以淄博蓝城雅园健康文旅养老小镇项目、蔷薇国际康养小镇项目建设为载体,加快发展医养结合,健全完善养老服务网络。

 

(五)区域联动群带发展,打造先行示范样板

强化数字经济张周同城化发展。以智能制造、智慧文旅、智慧康养等产业作为突破口,加快创新扩散和数字化转型经验传播,提速产业数字化转型。强化跨区产业园区交流协作,以市经开区、周村城区、文昌湖旅游度假区为重点,放大数字经济集群优势。深化张周一体化数字经济协同发展,持续畅通两区间要素流动,以数据互通、证照互认、公共服务共享为重点促进人才、资金等要素资源有序流动,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强化数字经济赋能“济淄一体化”发展。遵循“先易后难、先急后缓、重点突破、互利共赢”的原则,打造“济淄一体化”的桥头堡,积极探索汇聚地方政府、产业园区、行业组织、科研院所等各方资源,增强与济南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之间的合作联动。依托章丘龙山人工智能谷、蓝海领航大数据产业园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实现章周园区共享、平台资源共享和大数据产业共享。围绕健全科研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积极承接山东数字经济产业园、京东(山东)数字经济产业园、山东省软件产业园区、山东大数据产业基地等数字经济产业项目,壮大周村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依托旱码头商贸物流产业园,着力打造物流全产业链服务生态体系,构建淄博西部及周边地区产业物流与工业物流枢纽集聚区和综合服务中心,加速形成助推济淄一体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新引擎。主动对接济南中国氢谷,加快安泽氢能源一体化示范应用项目建设,打造全省氢气制备中心。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统筹协调

充分发挥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作用,统筹推进全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重要政策、重点工作的统筹协调,形成全区上下资源共享、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完善制度环境

制定数据资源和数字产业化相关技术标准,完善数字经济相关的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共享、交易等制度规范。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个人隐私保护、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政策制度,构建数据资源高效配置的制度环境。

(三)集聚数字人才

全面落实“人才金政37条”,制定扩大性专属优惠政策,积极引进高精尖缺的技术领军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搭建校企对接合作平台,畅通绿色就业渠道,深入推进校城融合,引导高校毕业生留周就业创业。多渠道、多形式、分层次、分类型组织全区干部职工开展大数据、区块链、网络安全等新知识学习培训,强化大数据思维。

(四)建立长效运营体系

拓宽社会融资渠道。通过资本注入、贷款贴息、服务外包补贴、融资担保等多种形式,吸引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坚持财政投入与社会投资并重原则,优先支持公共性、基础性、公益性、跨部门协同项目,强化区级财政资金对于特色项目的配套支撑。

(五)加强监测评估

完善监测评估制度,提升监测评估能力,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各相关部门每年要对规划中本行业本领域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尤其是主要预期性指标和重大项目完成情况。在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由区大数据局牵头,全面评估规划执行情况,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问题。

(六)强化安全保障

完善动态监测、检查评估、应急处置、漏洞通报等工作机制,健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着力保障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提升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监测预警和指挥调度能力。开展全区网络安全事件应急演练,提升网络安全服务保障能力。增强网络安全意识,提升基本防护技能。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