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周村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周村区2022年度深化全国优化营商环境“以评促转”试点行动方案的通知发文机关
周村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文字号
周政办字〔2022〕17号
索引号
11370306004220545G/2022-5243914
成文日期
2022-06-09
发文日期
2022-06-10
主题分类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宏观经济
有效性
有效
周村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周村区2022年度深化全国优化营商环境“以评促转”试点行动方案的通知
周政办字〔2022〕17号
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周村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区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周村区2022年度深化全国优化营商环境“以评促转”试点行动方案》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周村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6月9日
(此件公开发布)
周村区2022年度深化全国优化营商环境“以评促转”试点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进一步深化“以评促转”试点工作,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以优化营商环境评价,促进老工业区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竞争优势重构,结合我区实际,现制定如下方案。
一、持续优化建设项目审批,提升投资和建设便利度,推动制造业竞争优势重构
(一)持续推进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扩面提标
1.打造项目审批“极简化”服务模式,全面推行“拿地即开工”“承诺即开工”“租赁即开工”等灵活高效的审批模式。结合项目建设审批手续办理实际,着力简流程、合事项、缩时间,强化审前指导、帮办代办、容缺受理、并联办理等服务,通过制定“主题式”“情景式”项目审批流程,实现“精细化”“差别化”管理,构建便捷高效的工业投资项目审批服务体系。(牵头单位: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区自然资源局、周村规划管理办公室)
2.创优项目管家服务品牌,构建“齐好办·上市管家”服务体系,聚焦企业发展需求,加大企业上市服务力度,持续推进“政银企合作”,依托“齐好办·项目管家”体系建设,为项目提供全流程、全链条、全周期“保姆式”项目管家服务,推动项目早落地、早建成、早投产,切实发挥好重大项目对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的支撑带动作用。(牵头单位: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区地方金融监管局)
(二)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
3.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迭代升级,完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联合审查机制,制定并公布工程设计方案审查告知承诺制实施办法,优化提升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审批服务效率。(牵头单位: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区自然资源局、区大数据局、周村规划管理办公室)
4.探索建立“一码管地”工作体系,完善“多规合一”“一张蓝图”,统筹项目策划生成机制,推行施工许可“分阶段”“零材料”申报。实行施工图技术审查“多审合一”,探索分阶段整合相关测绘测量事项,实现同一阶段“一次委托、成果共享”。(牵头单位:区自然资源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行政审批服务局)
5.深化区域评估评审扩面提质,推行分阶段联合验收,进一步提高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效率,为制造业发展创造环境新优势。(牵头单位: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区自然资源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周村规划管理办公室)
(三)打造极优化政务服务环境
6.持续深化企业开办标准化、规范化、智能化、便利化改革,着力深化信用审批“承诺即入”改革。持续深化办税便利化改革,探索精准服务科技创新企业渠道,强化“一户一策”一揽子税收解决方案。(牵头单位: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区税务局、区科技局)
7.巩固提升全领域“无证明城市”建设成果,积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发布新一批免提交证明证照事项清单。(牵头单位:区大数据局、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区司法局、区政府办公室)
8.完善多渠道政企沟通交流机制,推行服务企业专员制度和优化营商环境监督员制度。用好“淄惠企·服务企业云平台”功能,实现政策智能精准推送,为企业发展营造高效便捷的服务环境。(牵头单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工商联)
二、增强要素资源保障能力,支持市场主体创新发展,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四)提升金融要素供给质效
9.发挥金融辅导和金融管家作用,围绕9条重点产业链和相关园区,常态化开展银企精准对接活动。完善金融赋能企业全成长周期的政策支撑体系,大力培育消费金融、租赁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供应链金融等新业态。(牵头单位:区地方金融监管局)
10.大力实施信贷扩容工程,运用好碳减排、支农、支小再贷款等定向支持工具,推动“技改专项贷”“人才贷”“科技成果转化贷”规模扩张。(牵头单位:区地方金融监管局)
11.持续壮大“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对符合条件的创新创业企业融资担保实行“零费率”“见贷即保”担保。落地落实“供应链+担保”融资模式,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供应链的担保支持。(牵头单位:区财政局)
12.加强资本市场建设,提升整体实力。按照企业不同成长阶段,加快上市挂牌梯次队伍培育,构建我区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生力军。(牵头单位:区地方金融监管局)
13.充分发挥新旧动能转换基金引导作用,围绕重大项目开展股权投资,通过市场化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投资支持制造业竞争优势重构项目建设。(牵头单位:区财政局)
(五)加强创新人才集聚引领。
14.聚焦产才精准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集聚和培育储备机制,探索实行平台引才、政策引才、以才引才的联动模式。(牵头单位:区委组织部)
15.深化引才留才用才机制改革,深入推进“揭榜挂帅”机制,建立完善需求端、供给端、服务端“三端”协同发力的引才机制,破解发展难题。(牵头单位:区科技局、区委组织部)
16.构建“人才+平台+项目”一体化人才培育模式,落实人才政策,落实“政策找人、无形认证、免申即享”工作模式,全方位优化高层次人才发展环境。(牵头单位:区委组织部、区科技局、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六)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
17.实施外资品质提升攻坚行动,细化外商投资“首席服务”保障制度,围绕重点产业链条,引导外商投资向高端产业聚集。(牵头单位:区商务局)
18.充分发挥跨境电商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积极作用,抓住我市获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机遇,招引重点跨境电商龙头企业,培育外贸新增长点。(牵头单位:区商务局)
(七)打造全链条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19.规划布局“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一体化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实施孵化体系提质升级工程,支持区创业孵化中心创建国家级众创空间,淄博稷下创客汇创建省级众创空间,全力打造高水平创新创业孵化新生态。(牵头单位:区科技局)
20.实施产业链群聚合行动,围绕重点产业链条,做好补链延链强链文章。优化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落实市数字化“千项技改、千企转型”工程,鼓励引导有条件企业加快装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产链上云、园区上线、场景应用,大规模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激发传统产业活力。(牵头单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21.建立“涌现一个、入库一个、支持一个”的新经济发展体制机制,支持企业参与工业互联网、智慧物流等应用场景建设,促进形成新经济种子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接续发展。(牵头单位:区发展改革局)
三、探索实施包容审慎监管,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助力新经济发展
(八)营造包容审慎的监管环境
22.健全完善市场主体信用承诺机制,全面推开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牵头单位:区发展改革局)
23.继续深化信息化、标准化“两化”融合,进一步拓展智慧监管一体化应用平台场景应用范围,提升智慧化监管水平。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与信用风险分类系统深度融合,探索“你点我查”社会共治模式,提高群众参与度,增强抽查精准性、靶向性。(牵头单位:区市场监管局)
24.聚焦包容审慎监管,推行信用“唤醒”服务模式,扎实推进“沙箱”监管,着力提升智慧监管水平,积极打造市场主体放心投资、舒心经营的良好发展环境。(牵头单位:区市场监管局)
(九)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
25.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项目参与市级专利导航项目评选。加快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在中国(淄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备案,年内通过保护中心快速预审渠道增加一批高价值发明专利,实现快速审查与确权。(牵头单位:区市场监管局)
26.落实《淄博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健全政府引导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综合运用担保、风险补偿等方式降低信贷风险。2022年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1.2亿元。(牵头单位:区市场监管局)
27.持续开展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专项行动,对侵权假冒多发的重点领域,重拳打击,整治到位。制定《直播电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指引》,引导辖区内直播电商履行知识产权保护主体责任。(牵头单位:区市场监管局)
(十)打造公平规范的法治环境
28.在涉企犯罪打击上,建立“零延迟”机制,实行挂牌督办,确保打击行动快速及时、涉案资金快速冻结、涉案财务快速返还。(牵头单位:区公安分局)
29.在企业法律服务上,动态完善服务企业发展保障企业家干事创业“十条措施”,扎实推进“暖企安商”14条措施落地。组织律师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法律服务团,着力优化公证服务,积极组织合规培训,提高企业防范法律风险能力水平,开展企业合规管理调研,探索合规体系建设的制度机制,为企业合规体系建设提供支撑和指导。(牵头单位:区公安分局、区法院、区司法局)
30.在涉企案件审批上,深化案件繁简分流机制改革,推行“调解为主、速裁支撑、精审兜底”新型办案模式,建立执行联动机制,提升投资者诉讼便利度,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牵头单位:区法院)
为确保试点行动方案落到实处,各有关部门单位要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要求,逐项细化工作目标、工作措施、责任分工和工作时限,抓好试点任务落实。同时,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进行宣传推介,不断提升周村营商环境品牌影响力。努力培育一批在全国全省全市立得住、过得硬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实践,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机制和创新成果,助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区建设。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