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134092号提案的答复(关于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促进产业转型发展的提案)
区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
134092号
建议人: 郭帅
主办单位: 周村区科学技术局
答复时间: 2020-07-30
  • 答复内容
  • 建议内容

郭帅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促进产业转型发展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区政协的监督指导下,按照“十二大攻坚行动”的部署要求,区科技局组建“六个工作专班”,牢固树立平台思维、“有解”思维,把握重点,履职尽责,全区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创新创业活力不断增强。
    一、加快高新产业发展,培育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一是注重高企培育,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创新型高成长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领军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力军作用。组织50余家企业参加高企认定政策线上培训,组织16家企业进行高企(第一批)认定申报工作,现认定公示14家。积极组织金宇钢构、隆之智等企业进行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入库工作。截至目前,我区共有47家高新技术企业,89家企业纳入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管理,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50.83%,比年初提高4.82个百分点。二是注重研发投入统计,落实科技成果奖励政策。发挥正向激励导向,支持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今年统计有研发项目的企业67家,研发投入预计6.37亿元,研发占比预计达到2.76%,高于全市2.63%的平均水平。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广晟生物、大染坊等12家企业的项目分获省级科技成果1项,市级科技成果12项。
    二、提质升级平台建设,搭建科技创新的“强载体”。加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合作的平台建设,让平台成为人才和项目的“孵化器”。一是构建协同型合作平台。实施“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机制,在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医养健康、氢能源等产业培育4家市级创新创业共同体。二是组建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组织恒利石油工程技术研究所申报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推动恒利导热油与乌克兰院士的合作,做好院士工作站的组建工作。组织方达电子、华安新材料等企业参加大数据、信息技术等10个创新战略联盟,进一步推进形成创新型产业集群。三是打造高水平孵化平台。构建“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扎实做好国家级众创空间的申报争取工作,今年上半年“方达1977众创空间”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备案,在我区孵化平台的认定层次上实现了新突破。5月全市科技攻坚行动现场推进会在我区举办,对我区在打造高水平孵化体系、培育科技型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工作给予肯定。完成区人大关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重点产业发展”的视察调研与审议。
    三、加强人才培育集聚,打造科技创新的“强磁场”。一是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培育工程。在市“齐心共创·赢在鲁中”创业大赛中,嘉岳新材料公司的毕文岳在创业企业类别中获奖,入选“淄博英才计划”。鲁铭高温的合作专家张梅在创业项目类别中获奖,待明年项目落地后入选“淄博英才计划”。毕文岳、张梅、刘敬科被推荐参加省第三届创业大赛。二是实施国外智力招引工程。积极做好外国专家引进政策的宣传落实,广泛征集外国专家需求11项,3项外国专家项目与4家平台入选市国际高端人才项目与引智平台培育库。推荐玉兔公司的日本专家横山勉申报“齐鲁友谊奖”。组织恒利纺织、澳周石油装备申报省引智项目2项。
    四、推进校城深度融合,形成科技创新的“项目池”。一是积极探索“引进来”+“走出去”科技合作交流模式。立项区首批校城融合发展项目21项,推动与市内外多所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市外校城融合发展项目立项9项。抓住全国科技活动周的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创新特色工作。8月28-29日,举办“科技赋能新周村”系列活动,包含专家到企业一线考察对接、“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研企交流会、“科技助力企业”一对一科技问诊、“政产学研金服用、科技赋能新周村”创新论坛等。在此次活动中,发放区校城融合项目扶持资金与“周村科技创新券”251万元,为“周村区科技先锋”颁发奖金与奖杯,首创建立3处“泰山系列人才工作室”。活动期间签订各类产学研合作协议8个,成立山东氢能基础产业研究院和周村区科创企业联盟。邀请中科院各专业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高校院所15名专家与我区企业开展了精准对接,预期将有10余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汇聚人才,激发企业内生动力,营造科技创新氛围,有力推动了政产学研金服用的深度协同发展。二是坚持征集需求与项目策划“两条腿”走路,帮助企业策划实施科技项目。建立科技创新项目储备库,现入库重点项目15个。抓实省、市、区级科技计划项目的落地实施,进行全方位无例外半年督查,通过“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实现高效、透明管理,确保项目按阶段性目标顺利推进、规范实施。   
    五、强化农业科技发展,做好科技扶贫的“助推器”。完善“四级梯度联动”服务机制,加强省级农科驿站的监督管理,实现15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科技指导人员全覆盖并提供优质服务。今年结合打赢脱贫攻坚战任务,加大农业科技扶贫力度,在全区召开了“科技助力脱贫攻坚暨科技特派员结对帮扶工作现场会”,实行科技特派员与贫困村结对帮扶亮牌服务,通过现场观摩、典型引领、技术推介、规范运行,让科技创新在脱贫攻坚战中再次发挥支撑引领作用。
    下一步,周村区科技局将按照区委、区政府“十二大攻坚行动”的部署要求,探索科技创新发展路径,聚焦重点工作,瞄准目标任务,着力在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争取实施科技项目、强化科技人才支撑、促进校城深度融合上下功夫,通过打造“1+2”赋能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创新体制,激活多要素联动、多主体协同的创新创业生态圈,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推动周村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

 

郭帅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促进产业转型发展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区政协的监督指导下,按照“十二大攻坚行动”的部署要求,区科技局组建“六个工作专班”,牢固树立平台思维、“有解”思维,把握重点,履职尽责,全区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创新创业活力不断增强。 一、加快高新产业发展,培育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一是注重高企培育,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创新型高成长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领军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力军作用。组织50余家企业参加高企认定政策线上培训,组织16家企业进行高企(第一批)认定申报工作,现认定公示14家。积极组织金宇钢构、隆之智等企业进行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入库工作。截至目前,我区共有47家高新技术企业,89家企业纳入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管理,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50.83%,比年初提高4.82个百分点。二是注重研发投入统计,落实科技成果奖励政策。发挥正向激励导向,支持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今年统计有研发项目的企业67家,研发投入预计6.37亿元,研发占比预计达到2.76%,高于全市2.63%的平均水平。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广晟生物、大染坊等12家企业的项目分获省级科技成果1项,市级科技成果12项。 二、提质升级平台建设,搭建科技创新的“强载体”。加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合作的平台建设,让平台成为人才和项目的“孵化器”。一是构建协同型合作平台。实施“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机制,在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医养健康、氢能源等产业培育4家市级创新创业共同体。二是组建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组织恒利石油工程技术研究所申报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推动恒利导热油与乌克兰院士的合作,做好院士工作站的组建工作。组织方达电子、华安新材料等企业参加大数据、信息技术等10个创新战略联盟,进一步推进形成创新型产业集群。三是打造高水平孵化平台。构建“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扎实做好国家级众创空间的申报争取工作,今年上半年“方达1977众创空间”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备案,在我区孵化平台的认定层次上实现了新突破。5月全市科技攻坚行动现场推进会在我区举办,对我区在打造高水平孵化体系、培育科技型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工作给予肯定。完成区人大关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重点产业发展”的视察调研与审议。 三、加强人才培育集聚,打造科技创新的“强磁场”。一是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培育工程。在市“齐心共创·赢在鲁中”创业大赛中,嘉岳新材料公司的毕文岳在创业企业类别中获奖,入选“淄博英才计划”。鲁铭高温的合作专家张梅在创业项目类别中获奖,待明年项目落地后入选“淄博英才计划”。毕文岳、张梅、刘敬科被推荐参加省第三届创业大赛。二是实施国外智力招引工程。积极做好外国专家引进政策的宣传落实,广泛征集外国专家需求11项,3项外国专家项目与4家平台入选市国际高端人才项目与引智平台培育库。推荐玉兔公司的日本专家横山勉申报“齐鲁友谊奖”。组织恒利纺织、澳周石油装备申报省引智项目2项。 四、推进校城深度融合,形成科技创新的“项目池”。一是积极探索“引进来”+“走出去”科技合作交流模式。立项区首批校城融合发展项目21项,推动与市内外多所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市外校城融合发展项目立项9项。抓住全国科技活动周的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创新特色工作。8月28-29日,举办“科技赋能新周村”系列活动,包含专家到企业一线考察对接、“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研企交流会、“科技助力企业”一对一科技问诊、“政产学研金服用、科技赋能新周村”创新论坛等。在此次活动中,发放区校城融合项目扶持资金与“周村科技创新券”251万元,为“周村区科技先锋”颁发奖金与奖杯,首创建立3处“泰山系列人才工作室”。活动期间签订各类产学研合作协议8个,成立山东氢能基础产业研究院和周村区科创企业联盟。邀请中科院各专业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高校院所15名专家与我区企业开展了精准对接,预期将有10余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汇聚人才,激发企业内生动力,营造科技创新氛围,有力推动了政产学研金服用的深度协同发展。二是坚持征集需求与项目策划“两条腿”走路,帮助企业策划实施科技项目。建立科技创新项目储备库,现入库重点项目15个。抓实省、市、区级科技计划项目的落地实施,进行全方位无例外半年督查,通过“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实现高效、透明管理,确保项目按阶段性目标顺利推进、规范实施。 五、强化农业科技发展,做好科技扶贫的“助推器”。完善“四级梯度联动”服务机制,加强省级农科驿站的监督管理,实现15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科技指导人员全覆盖并提供优质服务。今年结合打赢脱贫攻坚战任务,加大农业科技扶贫力度,在全区召开了“科技助力脱贫攻坚暨科技特派员结对帮扶工作现场会”,实行科技特派员与贫困村结对帮扶亮牌服务,通过现场观摩、典型引领、技术推介、规范运行,让科技创新在脱贫攻坚战中再次发挥支撑引领作用。 下一步,周村区科技局将按照区委、区政府“十二大攻坚行动”的部署要求,探索科技创新发展路径,聚焦重点工作,瞄准目标任务,着力在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争取实施科技项目、强化科技人才支撑、促进校城深度融合上下功夫,通过打造“1+2”赋能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创新体制,激活多要素联动、多主体协同的创新创业生态圈,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推动周村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