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135027号提案的答复(关于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助推全域旅游创建)
区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
135027
建议人: 高云、邓杰
主办单位: 周村区文化和旅游局
答复时间: 2021-08-12
  • 答复内容
  • 建议内容

高云、邓杰委员:

您提出的《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助推全域旅游创建》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周村区在加强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知名红色旅游区相比还有不少差距,我们正积极寻求对策,做大做强红色旅游,助推全域旅游创建。

一、资源保护与开发现状

随着对红色文化资源重要性认识的加深,周村区也在加大对现有红色基地的保护与开发力度,然而红色旅游产业总量仍旧不大,目前共有淄博市革命烈士陵园、周村古商城、马耀南故居三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淄博市革命烈士陵园其前身是周村革命烈士陵园,始建于19483月,原址坐落于周村城区中心。1999年经省政府批准,新建于周村城区东南大埠山,20003月被市政府正式批准更名为淄博市革命烈士陵园。烈士陵园占地百亩,建有烈士墓区、浩气常存碑亭、南疆烈士碑亭和革命烈士事迹纪念馆,还建有“十大功劳园”“桃花园”“吉祥园”“樱桃园”“玉兰园”“梅园”等绿化园地。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山东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山东省党员教育基地、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淄博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周村古商城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也是著名抗日影视剧《一马三司令》的取景拍摄地,马耀南建立的联合抗日武装曾得到了商城内商户和手工业者的大力支持,解放战争中,陈毅司令员率领部队进驻周地做短暂休整时就住在景区内的千佛阁,商城内至今保留有淄博第一个党支部—大清邮局。

马耀南故居是我区传奇抗日烈士“一马三司令”马耀南、马晓云、马天民三兄弟生前居住地。故居现有马耀南后人马立修老人在内居住,院落主体为一个四合院。2005年马耀南故居纪念馆正式开馆,20066月,“马耀南故居”被淄博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立碑纪念。201568日,马耀南故居举行了故居修缮开馆暨周村区党员干部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揭牌仪式。现马耀南故居作为周村区党员干部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党性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向社会各界开放,已在周村区及周边地市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是众多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马耀南故居可通过预约学习安排参观活动,每年接待辖区及周边参观学习人员达到3000余人次,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形成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二、红色旅游开发存在问题

(一)各方重视程度不够

近年来红色旅游产业一直都是在不断发展完善的,伴随消费升级,红色旅游需求逐渐年轻化,内容呈现休闲化。但是至今没有制定出台我区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及详细规划,没有建立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长效机制。

(二)红色旅游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红色旅游是建立在红色资源上的精神文化产品,推动红色旅游发展,必须深入挖掘红色旅游文化内涵,但周村对红色旅游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一是资源开发单一。例如马耀南故居,仅仅停留在遗址参观、简单的图片和物品展示阶段,缺乏吸引力;二是红色旅游项目和产品匮乏。红色旅游开发链条上缺乏延展性,周村古商城景区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但目前景区内与红色文化主题相对的文化旅游项目和产品的开发不够。

(三)红色旅游投入不足、宣传不到位

一是红色旅游投入不足,对红色旅游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红色旅游产业要素不全,对红色旅游产业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配套设施建设不足,红色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匮乏,发挥资源优势成为旅游产业还需努力。二是红色旅游品牌意识淡薄。近年来周村主打鲁商文化、丝绸文化、商埠文化、民俗文化等,有“天下第一村”、“金周村”、“旱码头”的美誉,是著名的“鲁商发源地”和“丝绸之乡”,但在红色旅游品牌的树立上缺乏重视,缺乏红色旅游整体布局规划。三是宣传力度不够。未能把历史知名度很好的转化为旅游形象知名度。

三、下一步打算

(一)编制红色旅游发展规划

政府制定出台红色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对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进行科学布局,将红色旅游产业发展融入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局中,同时政府整合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城镇化等政策,利用相关项目、资金,形成政策合力,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红色旅游发展。

(二)开展红色旅游发展多方论证

发挥区位优势,深入挖掘红色旅游资源和红色资源文化独特的历史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推动城乡联动、部门协同、多元合作,增强产业间的横向渗透,营造良好的旅游文化、乡村文化氛围。组织召开我区红色旅游发展策划论证会,邀请第三方机构、乡镇、街道办事处及相关部门领导干部参加,围绕我区在发展红色旅游的总体思路、空间布局、发展目标、重点项目等以及发展优势、劣势和面临的发展困难等方面进行论证,构建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提升旅游发展竞争力。

(三)建立健全红色旅游组织机构

加强组织领导,把发展红色旅游作为一项政治工程、民心工程来抓,可由区文旅局牵头成立专项工作组,强化部门联动,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同时,多渠道筹集资金,将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所需资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年度预算内资金,同时制定优异的引资政策和融资模式吸引其他资本投入,形成可科学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加速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步伐。

(四)全面建设提升红色旅游工程  

一是利用现有的旅游资源,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及其核心价值,将“鲁商文化”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建设提升相关红色旅游场馆,设计红色研学旅行课程,开展红色旅游主题活动,积极推进红色旅游健康、稳定发展,开发精品红色旅游线路,叫响有周村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二是凸显红色文化主题的同时结合鲁商文化、丝绸文化、商埠文化、民俗文化,策划红色旅游节庆活动,打造红色旅游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周村古商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区的功能和作用,精心组织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吸引广大群众尤其是未成年人到基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三是整合资源、信息、平台,构建广告投放、专题报道等传统渠道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渠道相结合的全媒体旅游目的地营销体系,实现线上线下的多渠道营销。

 

 

                          周村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184

 

联系人:尹强、翟媛

联系电话:2342266

 

红色旅游是指1840年以来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以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精神为主题、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历史文化遗存,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红色旅游是我国独有业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今天,红色旅游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出游选择,特别是团队游。因此建议: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助推全域旅游发展,打破目前制约我区旅游事业发展的瓶颈。 一、规划先行。坚持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在充分调查我区红色资源的基础上,注重红色与绿色(自然生态旅游)、古色(历史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力度,增强产业间的横向渗透,适应市场新需求,打造“多彩旅游”新格局,形成叠加吸引力,发挥整体优势,进一步科学完善我区全域旅游规划。 二、打造精品旅游路线。根据我区革命历史的不同时期背景,推出集红色文化、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于一体,“红色+旅游+研学”具有当地特色的精品旅游路线。如,以古商城景区为核心,打造党史教育培训基地。景区现存泉祥茶庄店员罢工旧址、缫丝总工会旧址、解放周村战役巷战现场、陈毅等人视察周村时住过的千佛阁等革命历史遗存,景区南侧有山东护国军政府旧址,北郊镇有北旺村的马耀南故居、南郊镇有北庵村的白云山车站遗址和凤凰山抗日组织根据地、淄博市革命烈士陵园等,这些红色资源均可作为现场教学点,宣讲红色故事,观看红色电视剧《一马三司令》……同时鼓励引导景区及相关村居在深入挖掘打造红色旅游点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休闲观光、特色美食、旅游购物、农产品经营等旅游产业,促进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享、利益共享,共同做大做强周村全域旅游。 三、精准定位。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文化内涵,创新表达形式,打造有体验感的红色旅游。据驴妈妈旅游网发布的信息显示,国内红色旅游游客的平均年龄为33岁,红色旅游游客越来越年轻化。更多80后、90后和00后游客加入到红色旅游队伍中,很多父母带着孩子到红色景点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教育机构组织青少年进行红色研学旅游活动也在增多。面对年轻消费者,红色旅游产品需要注重加强现场体验感和时代感,激发年轻游客的兴趣,用他们喜闻乐见的语言来讲述革命故事,让他们真正理解一段红色历史。 四、体制机制创新。建议政府出台扶持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的相关政策措施,把发展红色旅游作为一项政治工程、民心工程来抓,纳入全区振兴发展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厘清红色文化资源的管理权、使用权和受益权,为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促进红色文化旅游发展提供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制度保障。其次,要多渠道筹集资金,破解保护开发过程中资金短缺问题。将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所需资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通盘考虑,加大年度预算内资金投入,建立各级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专用资金。向中央、省、市争取红色文化传承保护与开发专项资金,对重点文物、革命遗址遗迹、重要纪念场馆等红色设施进行保护和修缮。构建科学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为红色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金融支持。